笔趣阁 www.biqugela.org,天下兄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刘栋没有夭折,这多亏了田辽沈和杨佩佩一家的帮助。他们给王桂香寄了奶粉,还有一些钱,虽然没有写明他们的地址和名字,但王桂香知道,这是杨佩佩一家所做的努力。
这些援助虽然杯水车薪,却往往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刘栋的命。刘栋在两岁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肚子胀得像小山一样,憋得孩子眼睛凸着,青筋毕露,一连几天吃不下饭,只能喝点水。他们想给孩子看病,可拿不出一分钱,于是王桂香就泪水涟涟地去到邻居那里借钱。邻居家的日子过得也并不比王桂香一家富裕,况且自从有了刘栋,他们一家从借白面,到最后只能借玉米面,已经把全村的人家借了个遍,直到现在仍还不上这些人情。那时候,一碗半碗面,也许就能救人一条命,吃食比金子还贵重,这是多么大的人情啊。如今,孩子危在旦夕了,他们只能求了东家借西家,全村走遍了,他们只借到一块五毛钱。刘二嘎和王桂香回到家里,看着躺在炕上奄奄一息的刘栋,只能用无助的眼泪洗面了。他们在心里问自己,好端端的一个孩子,就要这么走了吗?
就在那天下午,乡邮递员给他们送来了二十元钱的汇款单,不用问,这是杨佩佩一家寄来的钱。就是那二十块钱,救了刘栋的命。其实孩子得的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消化功能紊乱。住了两天医院,刘栋就出院了,剩下的钱又给孩子买了些炼乳,因为买炼乳要比奶粉便宜。就这样,杨佩佩一家,支持着王桂香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刘栋三岁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了,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大刘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刘草七岁,也要上学了。三个孩子就像三级台阶,站在那里错落有致。
王桂香就很有成就感地感叹:三个孩子刚好,要是再多一个,怕真的养不过来了。
她这三年来,一直担心丈夫刘二嘎埋怨她把孩子送人的事,时不时地她也会想起来,一想起来,心里就很空落。
这么多年来,一家人都忙于生计,活着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他们真的很少有时间想起刘栋的弟弟。
刘二嘎和王桂香心里清楚,如果不把孩子送人,也许两个孩子都活不到现在,他们为有今天的生活感到知足。
夜晚的时候,孩子们都睡着了,刘二嘎和王桂香躺在炕上,在一天的时间里,他们只有这会儿才有时间、有心情说说话。他们说的话大都围绕着刘栋的弟弟,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只有那个最小的不在身边,那个孩子就成了他们遥远的念想。他们把更多的思念和种种对孩子的想象,都倾注在远方不知音信的孩子身上。
王桂香就说:也不知那个孩子咋样了?
他们不知孩子现在叫什么,他们也不可能给孩子起名字,在他们这里,孩子没上学前,家人以及周围的人只称孩子的小名,起名字是为了给孩子落户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一提起田村,称呼的就是"那孩子"。
刘二嘎望着天棚:一准错不了,人家是部队的高干,能亏了孩子吗?
也不知孩子长得咋样了?
王桂香还是在田村满百天的时候见过一次,现在孩子都三岁了,她再也没有看到过。十指连心,她是十月怀胎生的田村,虽然没有养过他一天,但实际上,他还是她的孩子,她不能不在心里记挂着。
刘二嘎听了王桂香的感叹,也陷入了想象中。半晌,有些无奈地说:也许这辈子咱们也见不到那孩子了。
王桂香听了,眼角就有了泪,在黑暗中只有她自己能感觉到。
半晌,她哽着声音说:要是在我临死那天,那孩子能回来叫我一声妈,也算我没白生他一回。
刘二嘎似乎有了火气,就有些不耐烦:孩子送人了就是送人了,别再七想八想的了。
&... -->>
刘栋没有夭折,这多亏了田辽沈和杨佩佩一家的帮助。他们给王桂香寄了奶粉,还有一些钱,虽然没有写明他们的地址和名字,但王桂香知道,这是杨佩佩一家所做的努力。
这些援助虽然杯水车薪,却往往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救了刘栋的命。刘栋在两岁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肚子胀得像小山一样,憋得孩子眼睛凸着,青筋毕露,一连几天吃不下饭,只能喝点水。他们想给孩子看病,可拿不出一分钱,于是王桂香就泪水涟涟地去到邻居那里借钱。邻居家的日子过得也并不比王桂香一家富裕,况且自从有了刘栋,他们一家从借白面,到最后只能借玉米面,已经把全村的人家借了个遍,直到现在仍还不上这些人情。那时候,一碗半碗面,也许就能救人一条命,吃食比金子还贵重,这是多么大的人情啊。如今,孩子危在旦夕了,他们只能求了东家借西家,全村走遍了,他们只借到一块五毛钱。刘二嘎和王桂香回到家里,看着躺在炕上奄奄一息的刘栋,只能用无助的眼泪洗面了。他们在心里问自己,好端端的一个孩子,就要这么走了吗?
就在那天下午,乡邮递员给他们送来了二十元钱的汇款单,不用问,这是杨佩佩一家寄来的钱。就是那二十块钱,救了刘栋的命。其实孩子得的也不是什么大病,就是因营养不良造成的消化功能紊乱。住了两天医院,刘栋就出院了,剩下的钱又给孩子买了些炼乳,因为买炼乳要比奶粉便宜。就这样,杨佩佩一家,支持着王桂香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刘栋三岁的时候,三年自然灾害结束了,生活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老大刘树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刘草七岁,也要上学了。三个孩子就像三级台阶,站在那里错落有致。
王桂香就很有成就感地感叹:三个孩子刚好,要是再多一个,怕真的养不过来了。
她这三年来,一直担心丈夫刘二嘎埋怨她把孩子送人的事,时不时地她也会想起来,一想起来,心里就很空落。
这么多年来,一家人都忙于生计,活着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他们真的很少有时间想起刘栋的弟弟。
刘二嘎和王桂香心里清楚,如果不把孩子送人,也许两个孩子都活不到现在,他们为有今天的生活感到知足。
夜晚的时候,孩子们都睡着了,刘二嘎和王桂香躺在炕上,在一天的时间里,他们只有这会儿才有时间、有心情说说话。他们说的话大都围绕着刘栋的弟弟,他们生了四个孩子,只有那个最小的不在身边,那个孩子就成了他们遥远的念想。他们把更多的思念和种种对孩子的想象,都倾注在远方不知音信的孩子身上。
王桂香就说:也不知那个孩子咋样了?
他们不知孩子现在叫什么,他们也不可能给孩子起名字,在他们这里,孩子没上学前,家人以及周围的人只称孩子的小名,起名字是为了给孩子落户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一提起田村,称呼的就是"那孩子"。
刘二嘎望着天棚:一准错不了,人家是部队的高干,能亏了孩子吗?
也不知孩子长得咋样了?
王桂香还是在田村满百天的时候见过一次,现在孩子都三岁了,她再也没有看到过。十指连心,她是十月怀胎生的田村,虽然没有养过他一天,但实际上,他还是她的孩子,她不能不在心里记挂着。
刘二嘎听了王桂香的感叹,也陷入了想象中。半晌,有些无奈地说:也许这辈子咱们也见不到那孩子了。
王桂香听了,眼角就有了泪,在黑暗中只有她自己能感觉到。
半晌,她哽着声音说:要是在我临死那天,那孩子能回来叫我一声妈,也算我没白生他一回。
刘二嘎似乎有了火气,就有些不耐烦:孩子送人了就是送人了,别再七想八想的了。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