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抗战惊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如意算盘,并不是全靠新七军。比如日军对鲁西根据地、冀南地区的进攻,就需要抗日友军的努力和奋战了。
所以,对于八路军交换武器的要求,杨天风很痛快地批准。在湖西战役中缴获并修好的六门步兵炮、三百多发炮弹,以及一批弹药,使邻近的八路军部队有了遏制鬼子修路、筑堡、蚕食的武器装备。
换来的回报除了钢轨、电线、粮食等物资外,还有八路军对湖西根据地的全面放弃。没有什么交接仪式,也没有什么协议,已经被压缩为“一弹穿”的小地盘,留之无益,反倒会成为与新七军发生冲突的因素。何况,杨天风并没有显露出要与八路军搞“摩擦”的迹象,反倒慷慨地给予了武器支援,这也算是八路军投桃报李的一个举动。
华北的鬼子就那么多,尽管是暂时的,但多打掉一个炮楼,甚至多杀伤一个士兵,在杨天风看来也是有益的。别看影响可能很轻微,但很多轻微的影响累加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也会大起来。
更令杨天风感到欣慰的是周边友军的变化,豫西的第三集团军、76师、骑八师就不用说了,武器装备在持续加强,部队的战力在不断提升;南面的大别山根据地在永城军工的大力帮助下,现在也能够生产制造地雷、手榴弹、飞雷炮、迫击炮和钢拳,并且有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修械厂。
在整个抗战中,表现很突出的两大杂牌部队——西北军和桂军,就在鲁豫皖边区的周边,并为鲁豫皖边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帮助。对此,杨天风是感到很有幸的。
如果再把视角放得宽广,便能看到整个国*军在武器装备上也有提高和进步。由于基础、规模、人才等条件的不同,大后方的军工生产能力肯定比边区要更强。钢拳、榴弹发射器、六零迫击炮、战防炮、仿苏制37mm高炮等等,由于边区军工的产能要精打细算,在某些武器的生产数量上,当然是大大落后的。
显然,武器装备的提高,对于整个抗战都是有利的,都在改变着抗战历史。这在几次战役中便有体现,杀伤日军的数量,摧毁坦克的数量,都比历史上有所增长。无疑,这对于削弱日军的整体实力,或牵制更多的日军兵力,或增大日军短切突击的时间间隔,都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历史已经改变,这是确定无疑的。杨天风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时,也意识到他将逐步失去先知先觉的能力,至少国内抗战的一些大事件将有改变。所以,他对于运用这种能力为抗战作贡献,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枣宜会战,这场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此时应该已在日军筹划之中,但具体的布署还会与历史上一样吗?
杨天风看着已经按记忆写好的日军的作战方针及具体布署,犹豫着,迟疑着,最终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划掉,只留下了会战指导方针这个比较粗疏的东西。
“日军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击,意图反攻报复。其拟在雨季到来之前,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我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其会战指导方针是:大概在五月上旬开始攻势。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我军,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我军核心部队。”
宜昌扼川江门户,是战时首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咽喉所在。抗战历史上,宜昌要地失守,或许是对国府危机最大的一次。
杨天风思索了一会儿,又在下面写道:“宜昌可作为日本航空队轰炸重庆的中继基地,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日军可能一反速进速退、攻击后恢复原来态势的战法。此次作战持续时间会比以往增长很多,且日军有可能攻占宜昌,以迫国府屈服。”
尽管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日军对占领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确保,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武汉会战后大本营所确定的一般方针,每次作战,即使是经大本营批准的超越作战控制区域的作战,也只是给中国*军队一次沉重打击,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并不是要扩大占领区。
但历史上由于倭皇的干预,日军在第一次占领宜昌并撤出后,又调头突进,第二次占领了宜昌。为此,日军大本营为还将驻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第4师团从关东军序列中调出,列入第11军,以长期确保宜昌。
杨天风不敢使用太过确定的字眼,而是多用“可能”,并不写日军进攻布署的细节,以避免历史改变所给国*军带来负面影响。只要大的方向准确,作战的细节总会因为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说的太过详细反倒有误导作用。况且,现在连杨天风也不知道今后的抗战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杨天风也没有漏下国*军应该采取的应对战法。但他的聪明之处也体现出来,主要不是指点或建议主战场的第五战区,而是第三、第九两个战区。
直到参谋前来报告,杨天风才放下笔,把未写完的情报收起,起身出了办公室。警卫已经整装待发,杨天风纵身上马,疾驰而去。
傍山而建的飞机场上,一架用伊16的发动机改装而成的战斗机缓缓从机库中驶出,停在跑道上。试飞员是老成、持重的高凤阁,在全封闭的机舱内沉静地坐着,戴着风镜,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一群机工围着飞机,在进行最后的检查。
在平地的一个操场上,杨天风和韩震等飞行员坐在一起,聊着说着,探讨着飞机的改进等问题。而在这些飞行员中,增加了几张新面孔,其中就有郑少愚、刘志汉等国*军的现役飞行员。
这是杨天风特意向国府申请调来的,当然只是暂时抽调,为的是评估并适应新改装的飞机,以便为大规模改装铺平道路。
当时国*军使用的主力战机是伊15、伊16两款苏联飞机,在性能上,已经是很落后的机种了。这也不足为奇,航空技术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两三年的时间便能使一种很先进的机型成为被淘汰的垃圾。
何况伊15、伊16本来就不算先进,有着很多重大缺陷。以伊16为例,制作粗糙、操作困难且不说,作为单翼机的过渡,其机体设计很不成熟,重量也较大,导致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影响了机动性。(未完待续。)
的如意算盘,并不是全靠新七军。比如日军对鲁西根据地、冀南地区的进攻,就需要抗日友军的努力和奋战了。
所以,对于八路军交换武器的要求,杨天风很痛快地批准。在湖西战役中缴获并修好的六门步兵炮、三百多发炮弹,以及一批弹药,使邻近的八路军部队有了遏制鬼子修路、筑堡、蚕食的武器装备。
换来的回报除了钢轨、电线、粮食等物资外,还有八路军对湖西根据地的全面放弃。没有什么交接仪式,也没有什么协议,已经被压缩为“一弹穿”的小地盘,留之无益,反倒会成为与新七军发生冲突的因素。何况,杨天风并没有显露出要与八路军搞“摩擦”的迹象,反倒慷慨地给予了武器支援,这也算是八路军投桃报李的一个举动。
华北的鬼子就那么多,尽管是暂时的,但多打掉一个炮楼,甚至多杀伤一个士兵,在杨天风看来也是有益的。别看影响可能很轻微,但很多轻微的影响累加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也会大起来。
更令杨天风感到欣慰的是周边友军的变化,豫西的第三集团军、76师、骑八师就不用说了,武器装备在持续加强,部队的战力在不断提升;南面的大别山根据地在永城军工的大力帮助下,现在也能够生产制造地雷、手榴弹、飞雷炮、迫击炮和钢拳,并且有了一个中等规模的修械厂。
在整个抗战中,表现很突出的两大杂牌部队——西北军和桂军,就在鲁豫皖边区的周边,并为鲁豫皖边区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帮助。对此,杨天风是感到很有幸的。
如果再把视角放得宽广,便能看到整个国*军在武器装备上也有提高和进步。由于基础、规模、人才等条件的不同,大后方的军工生产能力肯定比边区要更强。钢拳、榴弹发射器、六零迫击炮、战防炮、仿苏制37mm高炮等等,由于边区军工的产能要精打细算,在某些武器的生产数量上,当然是大大落后的。
显然,武器装备的提高,对于整个抗战都是有利的,都在改变着抗战历史。这在几次战役中便有体现,杀伤日军的数量,摧毁坦克的数量,都比历史上有所增长。无疑,这对于削弱日军的整体实力,或牵制更多的日军兵力,或增大日军短切突击的时间间隔,都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历史已经改变,这是确定无疑的。杨天风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时,也意识到他将逐步失去先知先觉的能力,至少国内抗战的一些大事件将有改变。所以,他对于运用这种能力为抗战作贡献,也变得越来越谨慎。
枣宜会战,这场武汉会战以来日军在正面战场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此时应该已在日军筹划之中,但具体的布署还会与历史上一样吗?
杨天风看着已经按记忆写好的日军的作战方针及具体布署,犹豫着,迟疑着,最终将详细的作战计划划掉,只留下了会战指导方针这个比较粗疏的东西。
“日军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击,意图反攻报复。其拟在雨季到来之前,在汉水两岸地区将我第五战区的主力击败。其会战指导方针是:大概在五月上旬开始攻势。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汉水左岸之我军,接着在宜昌附近彻底消灭该河右岸之我军核心部队。”
宜昌扼川江门户,是战时首都重庆和西南大后方的咽喉所在。抗战历史上,宜昌要地失守,或许是对国府危机最大的一次。
杨天风思索了一会儿,又在下面写道:“宜昌可作为日本航空队轰炸重庆的中继基地,有着极大的战略价值,日军可能一反速进速退、攻击后恢复原来态势的战法。此次作战持续时间会比以往增长很多,且日军有可能攻占宜昌,以迫国府屈服。”
尽管在制定作战计划时,日军对占领宜昌后是否要予以确保,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按照武汉会战后大本营所确定的一般方针,每次作战,即使是经大本营批准的超越作战控制区域的作战,也只是给中国*军队一次沉重打击,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并不是要扩大占领区。
但历史上由于倭皇的干预,日军在第一次占领宜昌并撤出后,又调头突进,第二次占领了宜昌。为此,日军大本营为还将驻在黑龙江省佳木斯的第4师团从关东军序列中调出,列入第11军,以长期确保宜昌。
杨天风不敢使用太过确定的字眼,而是多用“可能”,并不写日军进攻布署的细节,以避免历史改变所给国*军带来负面影响。只要大的方向准确,作战的细节总会因为形势变化而有所不同,说的太过详细反倒有误导作用。况且,现在连杨天风也不知道今后的抗战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然,杨天风也没有漏下国*军应该采取的应对战法。但他的聪明之处也体现出来,主要不是指点或建议主战场的第五战区,而是第三、第九两个战区。
直到参谋前来报告,杨天风才放下笔,把未写完的情报收起,起身出了办公室。警卫已经整装待发,杨天风纵身上马,疾驰而去。
傍山而建的飞机场上,一架用伊16的发动机改装而成的战斗机缓缓从机库中驶出,停在跑道上。试飞员是老成、持重的高凤阁,在全封闭的机舱内沉静地坐着,戴着风镜,也看不清他的表情。一群机工围着飞机,在进行最后的检查。
在平地的一个操场上,杨天风和韩震等飞行员坐在一起,聊着说着,探讨着飞机的改进等问题。而在这些飞行员中,增加了几张新面孔,其中就有郑少愚、刘志汉等国*军的现役飞行员。
这是杨天风特意向国府申请调来的,当然只是暂时抽调,为的是评估并适应新改装的飞机,以便为大规模改装铺平道路。
当时国*军使用的主力战机是伊15、伊16两款苏联飞机,在性能上,已经是很落后的机种了。这也不足为奇,航空技术正处于急速发展阶段,两三年的时间便能使一种很先进的机型成为被淘汰的垃圾。
何况伊15、伊16本来就不算先进,有着很多重大缺陷。以伊16为例,制作粗糙、操作困难且不说,作为单翼机的过渡,其机体设计很不成熟,重量也较大,导致高速飞行时阻力较大,影响了机动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