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沧阳映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永胜小镇烈士陵园的山脚下,灵源箐观音阁牌坊门前的南侧山梁上。有一个境地至为幽寂,被人遗忘的地方,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戊的滇西才女、高土司的后裔、抗日女英雄高玉柱最后的长眠之地。在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时候,她在这里青松翠柏环绕的地方永远安息。
转眼就过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怀旧踏青的清明节,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端午诗人节,七月半的中元节等中国一连串的纪念性的节日,在人们热热闹闹地度过每一年每一个难忘的节日,可是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在滇西抗战中轰轰烈烈地活过一生的人?谁会记得这个惊才绝艳曾被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所器重,并被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以西南夷民族驻京代表、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重任的女人?谁会记得这个终生未婚年仅三十六岁就逝于滇南个旧的边疆女儿?还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以半副对联巧拒龙云之子龙绳武求婚的高傲的永胜女儿家?还有谁会记得这个在八百年来高氏土司家族中唯一杰出的名扬四方的传奇女性?
在这个从旧社会就受人尊重的才女墓前,我拂拭残碑,读着那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字迹,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在明清时期,由于受旧礼教的束缚,妇女受歧视,女子不得进入书院、学舍读书。封建官府和地方权绅人家的女童也只能请先生在私塾学习经文,种种清规戒律,女子成才极少。即便女子有志进取,也无力就学,空有兰闺秀质,虚度秋月春风。在往昔的家庭专制黑狱中,不知埋没了几多巾帼红颜。
在云南永胜历史上的两位赫赫有名的才女,前清康熙年间的张瑞贞和民国时期的高玉柱都是才华非凡,声名显赫,我读过她们所写的诗文感触颇深。前者有诗传世,现流传有“花压栏杆昼转长,绣楼迫我女红忙。停针细想新花样,不剌鸳鸯剌凤凰。”等十五首诗,遗憾的是被誉为才女的张瑞贞过世太早,现仅存一座刻有诗碑的才女坟。其诗所云,情词哀艳,有诸诗之余韵,缠绵缭绕于其间,其事迹与高玉柱相比,仅限于她生前所生活的那个小圈子里,只是对她生活在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一种古典爱情的追寻,义无反顾的坚守,与高玉柱比较起来,就少了很多传奇色彩与精神内涵,而多了些深闺怨女托物言志的古典情怀,从个人的生命意识与所处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上看来,都无法与高玉柱相提并论或有意识地人为拔高,但张瑞贞也算是一个在旧社会里极为难得的才女。
高玉柱本是北胜州土司后裔,滇西北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她的天生丽质,雄伟的红土高原酝酿了她的高雅气韵,在她身上隐隐约约散发出一股遥远又近逼、浅淡又深刻的知识女性的多愁善感、孤独傲慢。她的父亲是一位深通文墨有名的土司。从小耳溺目染、习文弄墨的她自幼聪敏好学,胸藏锦绣,诗书满腹。性格刚毅,举止大方。“能工书画,有文章、长吟咏、尤善骑猎”被誉为滇西才女、民国新流。一郡妇孺之流,靡不识其名,其意气之雄,谁可比拟!在当时新青年女界中可谓之翘楚,青年气概,大是不凡。
高玉柱生前结识不少文化界名流,起先名流们来家里是与父亲切磋商榷地方政事、谈诗论画、说古道今的时候,就知道了高土司家有个女儿生得娇柔妩媚,又书生气质,当与高土司谈得口干舌燥神倦心疲之际,望一望静静坐在一旁的高玉柱,便比喝一杯醇香的清茶还能提神解渴。高玉柱偶尔冒出一两句颇有见地的话,便震惊四座。大家总是不信这种很有头脑的见解会出自秀丽柔弱的高玉柱之口,这份冷峻与清醒不应该是高玉柱所拥有的。
虽说她家世袭土司的职位传到她的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大不如前,但她的父亲高长钦却颇为开明,不但在自家的高氏土司衙门内开办家庭私塾,聘请县城南华村柳树庄德才超群的清末廪生杨精品执掌教鞭,教育高氏族人及附近乡邻子弟,高玉柱与其兄长等人,同受教于门下,其师见其聪明绝世,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智力出众,才器超群,常予鼓励:“女子亦在男儿志,志在四方,方为国用,绝勿以红楼绿裳等闲虚度,空过年华。”对其教育深刻。
永胜小镇虽处边陲之地,但在滇、川、藏三省交界之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闭塞,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民主爱国思想精华的熏陶的高玉柱,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志向远大,平日里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向来是资治通鉴手不释卷,三略、六韬夜不停读,遥吟俯唱,逸兴遄飞,天籁鸣时,好音妙发,襟怀落落,风度翩翩的她以其兰心蕙性,聪慧过人异于常儿,其父爱之弥甚,视若掌上明珠,恣情任性,骄纵异常,任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红督之。尝言欲觅一佳婿如君者,以娱晚景。嗣因玉柱心醉自由,事乃搁起。
玉柱出身名门,素娴文字,质美而秀,才华出众,倾绝人寰。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为本能。诗词文采,更胜腐儒。因而远近驰名,她时常淡装革履,风致嫣然,谈笑自若,令人亲近,却又莲性高洁,丰姿洒落,心迹冰清,妩媚中自含有一种英爽气,时露于眉宇间,令人不敢平视,可远观而不可亵渎也。很多官绅富家子弟虽闻得她恃才高傲,却也多少敬慕于她爱恋于她,希望能与她共结连理,同圆鸳梦,一时间求亲之人踢破门槛,媒灼之言充盈两耳,但高玉柱既为女才子,具新知识,必有识人慧眼,寻常之人岂能容她青睐,获她芳心,一如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三公子龙绳武者,尚不合意,更从何处求如意郎君耶?花花公子更是不屑一顾,拒而远之。
高玉柱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信仰、男女平等,她瞧不起那些在阁楼里绣花的千金们。她认为这些人就像呆头呆脑的蠢鹅一样,天天只会伸长脖子幻想漂亮的公子哥把她们娶走。她不是这类人,平日里她与同学诸姊妹,闲余无事,联袂偕行,流连乡村风景,行歌互答,心旷神怡,活泼泼地是何等快乐。有时促膝谈心,愤家庭之专制,慨社会之不良,侈然以提倡自由为己任,是何等希望!时而引吭高歌,珠喉宛转,意态飘然,如闲云野鹤。有时同坐斗室中,或论文、或说诗、或叙失意事、或作快心谈。或纵谈天下事,则不觉忧从中来,痛哭流涕,热血沸腾,大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
从她的传世的遗稿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志向高远不同凡响的女子。我记得在她写给朋友的书信中看到:“当是时,翩翩公子,欲是无常;赫赫将军,半瞩负腹。遥闻浊气飞腾,惟有掩鼻而避。欲求良友于闺阃,而林下风过踪迹渺。辨琴去,知音无。脂粉队、鹊鸦群,见之恶心。自谓此生无同志,惟有枝头作良朋。高谈未已,俗虑旋生,文字朋友,敢云道义之交,诗词唱和,本属清雅之举,乐而不淫,自问固属无愧。而凡夫俗子难免妄造黑白,有鉴于此,能无惧乎?虽然夜行人自信不为盗,不能使犬不吠。既属同志,玉石攻研,切磋获益。他日登龙,亲承庭训,则柴也虽愚。”是何等的志向高洁。她不但厌恶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时也不愿意依附权势,过着仰人鼻息的无聊生活。她关心广大妇女疾苦,要求她们争取和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此她在民国时候兴办的女子学校里,当过女子教员,她认为男人能够做的事,女人照样可以做。
一九三二年春,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永胜小镇高玉柱的耳朵里的时候,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族意识促使她决心走出永胜小镇,胸怀报国之志外出求学,时年妹已适城南周氏,早赋于归;长兄幼弟亦已授室,行抱子矣。父母欲即为玉柱卜婚,藉了向平之愿。玉柱殊不愿,问其故,则不答。固问之,则泫然欲涕。父母疑有外遇,遍侦其同学亲友,莫得端倪,心窃异之。不知玉柱之心事固有难以告人者,顾影自怜,知音未遇,姻缘难就,自甘寂寞终身,决绝尘恋。
高玉柱自誓生死,永不移易,虽苏秦、张仪复生,不能惑其耳。又因永胜有一种奇特的古老风俗,凡女子终身不婚者,可视为斋姑娘,留在家中,作为一种家庭中奇特的宗教信仰者而存在于红尘俗世中,带发修行,参与社会生活劳动,远离情爱,不谈婚姻,因此高玉柱不结婚也就成了一种比较合适的借口,藉此来拒绝她的父母亲友为她所提的婚事,于是,于是她仿效前贤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毅然踏上了出外求学深造的道路,她把她对自己的家所拥有的全部温馨或伤感的记忆一同留给了父母,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到抚育她成长的这片土地。
然而她这一走,却走出了一个任何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高玉柱,走出了一个边疆女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不尽悲怆。走出了“铁血三千洒热血,英雄半属女儿家。平边弭乱秦良玉,持节直追汉军车。”悲壮的红颜往事,这一走,也走出了很多人在抗战胜利后无尽的怀念和感伤。
据说高玉柱在当时从永胜卸任的县长宋朝选的帮助下,携着琴、剑、书箱离开永胜到得昆明,在驻昆永胜同乡们的鼎力帮忙之下,在甬道街市立图书馆当管理员。在此期间,她在图书馆中这个知识宝库里,除了更广阔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学习了法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并准备飘洋过海留学深造。
一九三三年京滇公路通车,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率领南京政府中央代表团来昆明参加庆典后,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到市立图书馆,见到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的高玉柱,问其姓名身世,方知她就是原大理国相国高升泰的后裔,被省城称为滇西才女的高玉柱。
世有千里马,而真正识马之伯乐不常有,吴稚晖不愧是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与高玉柱谈及国事时,他发现高玉柱才华出众,见识超群,绝非阿瘐奉承的等闲之辈,他想不到在这云南边陲之地,竟有如此能文善武的人才隐藏在其中,深感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他看出如果让高玉柱继续当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埋没了她的一生才华,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人尽其才,为国所用,充其量这世上最后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学者教授罢了,而如果做学问也可以等到抗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定了再进行也不迟,值此乱世之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东北全境沦陷,上海失据,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即,当效古时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英雄豪杰、投身于抗战救国,报效国家一途。
于是,吴稚晖鼓励高玉柱发愤自强,努力进取,乘风破浪,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江山生色,为闾里争光,乘此国家用人之时,费数年之功,为将来扬眉吐气作好准备,切不可在此长期蹉跎埋没。高玉柱经他指点,又素闻吴稚晖之名,知其人品学问高屋建瓴,值得信赖,且见时局变易,留在昆明终是才华难展,又不能在此国难当头,远离祖国出洋留学,毅然从省城昆明奔赴南京首府,走上了比困守在象牙塔中更加宽阔的道路。
高玉柱到南京后不久,由于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被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所赏识,再加上自身是大理国高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与云南各地的头面人物都很熟悉,有利于开展边疆民族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赏识,任命她为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其间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亦闻高玉柱之才,多次接见她,相谈甚欢,高玉柱均应答如流,从容不迫,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宋美龄对她极为赏识爱护,视若姐妹,曾当面赠送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当时全国最大的良友画报曾专访过她,以文字和大幅照片报导。照片上丰姿绰约,美丽大方,仪态万千,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又因她曾习法文,被误传为她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频添一份意想不到的人生插曲。与此同时,隶属中央各大报刊也发表了她的家世,所担任的职务及生活照片,与爱国思想隐喻其中的演讲和政论文章。
从此高玉柱这来自云南边疆的一个没落的土司后裔、巾帼红颜担任了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头领的震动很大。
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软弱无力的娇柔的模样,但见过面后却出乎意料,便会觉得这个永胜女子非同一般: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抗日宣传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多才多艺,遇事沉着,老练、勇敢,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诚挚执着,常令人惊叹不已。在当时的军政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初次见她,就感觉她不仅是一个庄重自立的女性,更是一个思维敏捷、英姿飒爽的女政治家,她高高的个子,英姿焕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常给人们的印象很好。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很敏锐,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因此大家都很尊重爱戴高玉柱。虽然当时她才有27岁,却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了。这位土司家族出身的女子,和国民党的政客大为不同。虽然在尚未从政之前,她也只是一个劳动阶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过,以承担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重任来说,倒还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当时西南各民族驻京代表中,要数她的文化最高,而她在昆明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就热衷于抗日爱国活动。她利用自己家族原先结交的一些上层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失守,高玉柱随同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是时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西南边疆民族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民族首领宣传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一致抗日的政策,她毅然东渡长江重返云南,迎着滚滚狼烟,踏上了对日作战的艰苦征程,高玉柱从此走上了她一生当中最为辉煌而又悲壮的戎马生涯。
高玉柱虽... -->>
在永胜小镇烈士陵园的山脚下,灵源箐观音阁牌坊门前的南侧山梁上。有一个境地至为幽寂,被人遗忘的地方,那就是在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戊的滇西才女、高土司的后裔、抗日女英雄高玉柱最后的长眠之地。在人们渐渐遗忘了这个女中豪杰、巾帼英雄的时候,她在这里青松翠柏环绕的地方永远安息。
转眼就过了三八国际妇女节,怀旧踏青的清明节,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端午诗人节,七月半的中元节等中国一连串的纪念性的节日,在人们热热闹闹地度过每一年每一个难忘的节日,可是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在滇西抗战中轰轰烈烈地活过一生的人?谁会记得这个惊才绝艳曾被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所器重,并被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以西南夷民族驻京代表、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重任的女人?谁会记得这个终生未婚年仅三十六岁就逝于滇南个旧的边疆女儿?还有谁会记得这个曾经以半副对联巧拒龙云之子龙绳武求婚的高傲的永胜女儿家?还有谁会记得这个在八百年来高氏土司家族中唯一杰出的名扬四方的传奇女性?
在这个从旧社会就受人尊重的才女墓前,我拂拭残碑,读着那碑文上依稀可见的字迹,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在明清时期,由于受旧礼教的束缚,妇女受歧视,女子不得进入书院、学舍读书。封建官府和地方权绅人家的女童也只能请先生在私塾学习经文,种种清规戒律,女子成才极少。即便女子有志进取,也无力就学,空有兰闺秀质,虚度秋月春风。在往昔的家庭专制黑狱中,不知埋没了几多巾帼红颜。
在云南永胜历史上的两位赫赫有名的才女,前清康熙年间的张瑞贞和民国时期的高玉柱都是才华非凡,声名显赫,我读过她们所写的诗文感触颇深。前者有诗传世,现流传有“花压栏杆昼转长,绣楼迫我女红忙。停针细想新花样,不剌鸳鸯剌凤凰。”等十五首诗,遗憾的是被誉为才女的张瑞贞过世太早,现仅存一座刻有诗碑的才女坟。其诗所云,情词哀艳,有诸诗之余韵,缠绵缭绕于其间,其事迹与高玉柱相比,仅限于她生前所生活的那个小圈子里,只是对她生活在的那个时代里的那一种古典爱情的追寻,义无反顾的坚守,与高玉柱比较起来,就少了很多传奇色彩与精神内涵,而多了些深闺怨女托物言志的古典情怀,从个人的生命意识与所处的时代精神、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上看来,都无法与高玉柱相提并论或有意识地人为拔高,但张瑞贞也算是一个在旧社会里极为难得的才女。
高玉柱本是北胜州土司后裔,滇西北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她的天生丽质,雄伟的红土高原酝酿了她的高雅气韵,在她身上隐隐约约散发出一股遥远又近逼、浅淡又深刻的知识女性的多愁善感、孤独傲慢。她的父亲是一位深通文墨有名的土司。从小耳溺目染、习文弄墨的她自幼聪敏好学,胸藏锦绣,诗书满腹。性格刚毅,举止大方。“能工书画,有文章、长吟咏、尤善骑猎”被誉为滇西才女、民国新流。一郡妇孺之流,靡不识其名,其意气之雄,谁可比拟!在当时新青年女界中可谓之翘楚,青年气概,大是不凡。
高玉柱生前结识不少文化界名流,起先名流们来家里是与父亲切磋商榷地方政事、谈诗论画、说古道今的时候,就知道了高土司家有个女儿生得娇柔妩媚,又书生气质,当与高土司谈得口干舌燥神倦心疲之际,望一望静静坐在一旁的高玉柱,便比喝一杯醇香的清茶还能提神解渴。高玉柱偶尔冒出一两句颇有见地的话,便震惊四座。大家总是不信这种很有头脑的见解会出自秀丽柔弱的高玉柱之口,这份冷峻与清醒不应该是高玉柱所拥有的。
虽说她家世袭土司的职位传到她的父亲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大不如前,但她的父亲高长钦却颇为开明,不但在自家的高氏土司衙门内开办家庭私塾,聘请县城南华村柳树庄德才超群的清末廪生杨精品执掌教鞭,教育高氏族人及附近乡邻子弟,高玉柱与其兄长等人,同受教于门下,其师见其聪明绝世,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智力出众,才器超群,常予鼓励:“女子亦在男儿志,志在四方,方为国用,绝勿以红楼绿裳等闲虚度,空过年华。”对其教育深刻。
永胜小镇虽处边陲之地,但在滇、川、藏三省交界之处,信息也并不是那么闭塞,深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民主爱国思想精华的熏陶的高玉柱,天资聪颖,好学不倦,志向远大,平日里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向来是资治通鉴手不释卷,三略、六韬夜不停读,遥吟俯唱,逸兴遄飞,天籁鸣时,好音妙发,襟怀落落,风度翩翩的她以其兰心蕙性,聪慧过人异于常儿,其父爱之弥甚,视若掌上明珠,恣情任性,骄纵异常,任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红督之。尝言欲觅一佳婿如君者,以娱晚景。嗣因玉柱心醉自由,事乃搁起。
玉柱出身名门,素娴文字,质美而秀,才华出众,倾绝人寰。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至于吟诗作赋,尤为本能。诗词文采,更胜腐儒。因而远近驰名,她时常淡装革履,风致嫣然,谈笑自若,令人亲近,却又莲性高洁,丰姿洒落,心迹冰清,妩媚中自含有一种英爽气,时露于眉宇间,令人不敢平视,可远观而不可亵渎也。很多官绅富家子弟虽闻得她恃才高傲,却也多少敬慕于她爱恋于她,希望能与她共结连理,同圆鸳梦,一时间求亲之人踢破门槛,媒灼之言充盈两耳,但高玉柱既为女才子,具新知识,必有识人慧眼,寻常之人岂能容她青睐,获她芳心,一如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之三公子龙绳武者,尚不合意,更从何处求如意郎君耶?花花公子更是不屑一顾,拒而远之。
高玉柱一生追求自由、民主信仰、男女平等,她瞧不起那些在阁楼里绣花的千金们。她认为这些人就像呆头呆脑的蠢鹅一样,天天只会伸长脖子幻想漂亮的公子哥把她们娶走。她不是这类人,平日里她与同学诸姊妹,闲余无事,联袂偕行,流连乡村风景,行歌互答,心旷神怡,活泼泼地是何等快乐。有时促膝谈心,愤家庭之专制,慨社会之不良,侈然以提倡自由为己任,是何等希望!时而引吭高歌,珠喉宛转,意态飘然,如闲云野鹤。有时同坐斗室中,或论文、或说诗、或叙失意事、或作快心谈。或纵谈天下事,则不觉忧从中来,痛哭流涕,热血沸腾,大有把酒问天、拔剑斫地之概。
从她的传世的遗稿可以看得出,她是一个志向高远不同凡响的女子。我记得在她写给朋友的书信中看到:“当是时,翩翩公子,欲是无常;赫赫将军,半瞩负腹。遥闻浊气飞腾,惟有掩鼻而避。欲求良友于闺阃,而林下风过踪迹渺。辨琴去,知音无。脂粉队、鹊鸦群,见之恶心。自谓此生无同志,惟有枝头作良朋。高谈未已,俗虑旋生,文字朋友,敢云道义之交,诗词唱和,本属清雅之举,乐而不淫,自问固属无愧。而凡夫俗子难免妄造黑白,有鉴于此,能无惧乎?虽然夜行人自信不为盗,不能使犬不吠。既属同志,玉石攻研,切磋获益。他日登龙,亲承庭训,则柴也虽愚。”是何等的志向高洁。她不但厌恶那些有钱人家的子女,胸无点墨,不学无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同时也不愿意依附权势,过着仰人鼻息的无聊生活。她关心广大妇女疾苦,要求她们争取和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为此她在民国时候兴办的女子学校里,当过女子教员,她认为男人能够做的事,女人照样可以做。
一九三二年春,当“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永胜小镇高玉柱的耳朵里的时候,一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民族意识促使她决心走出永胜小镇,胸怀报国之志外出求学,时年妹已适城南周氏,早赋于归;长兄幼弟亦已授室,行抱子矣。父母欲即为玉柱卜婚,藉了向平之愿。玉柱殊不愿,问其故,则不答。固问之,则泫然欲涕。父母疑有外遇,遍侦其同学亲友,莫得端倪,心窃异之。不知玉柱之心事固有难以告人者,顾影自怜,知音未遇,姻缘难就,自甘寂寞终身,决绝尘恋。
高玉柱自誓生死,永不移易,虽苏秦、张仪复生,不能惑其耳。又因永胜有一种奇特的古老风俗,凡女子终身不婚者,可视为斋姑娘,留在家中,作为一种家庭中奇特的宗教信仰者而存在于红尘俗世中,带发修行,参与社会生活劳动,远离情爱,不谈婚姻,因此高玉柱不结婚也就成了一种比较合适的借口,藉此来拒绝她的父母亲友为她所提的婚事,于是,于是她仿效前贤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毅然踏上了出外求学深造的道路,她把她对自己的家所拥有的全部温馨或伤感的记忆一同留给了父母,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到抚育她成长的这片土地。
然而她这一走,却走出了一个任何人永远都无法代替的高玉柱,走出了一个边疆女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不尽悲怆。走出了“铁血三千洒热血,英雄半属女儿家。平边弭乱秦良玉,持节直追汉军车。”悲壮的红颜往事,这一走,也走出了很多人在抗战胜利后无尽的怀念和感伤。
据说高玉柱在当时从永胜卸任的县长宋朝选的帮助下,携着琴、剑、书箱离开永胜到得昆明,在驻昆永胜同乡们的鼎力帮忙之下,在甬道街市立图书馆当管理员。在此期间,她在图书馆中这个知识宝库里,除了更广阔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外,还学习了法语、日语等外国语言文学,并准备飘洋过海留学深造。
一九三三年京滇公路通车,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率领南京政府中央代表团来昆明参加庆典后,在昆明逗留期间,曾到市立图书馆,见到举止不凡,谈吐不俗的高玉柱,问其姓名身世,方知她就是原大理国相国高升泰的后裔,被省城称为滇西才女的高玉柱。
世有千里马,而真正识马之伯乐不常有,吴稚晖不愧是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与高玉柱谈及国事时,他发现高玉柱才华出众,见识超群,绝非阿瘐奉承的等闲之辈,他想不到在这云南边陲之地,竟有如此能文善武的人才隐藏在其中,深感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人才难得!他看出如果让高玉柱继续当图书馆管理员实在是埋没了她的一生才华,空有满腔热情却不能人尽其才,为国所用,充其量这世上最后也不过是多了一个学者教授罢了,而如果做学问也可以等到抗战结束以后国家安定了再进行也不迟,值此乱世之秋,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东北全境沦陷,上海失据,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即,当效古时花木兰、穆桂英等女中英雄豪杰、投身于抗战救国,报效国家一途。
于是,吴稚晖鼓励高玉柱发愤自强,努力进取,乘风破浪,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江山生色,为闾里争光,乘此国家用人之时,费数年之功,为将来扬眉吐气作好准备,切不可在此长期蹉跎埋没。高玉柱经他指点,又素闻吴稚晖之名,知其人品学问高屋建瓴,值得信赖,且见时局变易,留在昆明终是才华难展,又不能在此国难当头,远离祖国出洋留学,毅然从省城昆明奔赴南京首府,走上了比困守在象牙塔中更加宽阔的道路。
高玉柱到南京后不久,由于高玉柱的才华与人品被一些国民党的要员所赏识,再加上自身是大理国高氏后裔的特殊身份,与云南各地的头面人物都很熟悉,有利于开展边疆民族工作,很快就得到了国民中央政府的赏识,任命她为西南夷族驻京代表。其间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亦闻高玉柱之才,多次接见她,相谈甚欢,高玉柱均应答如流,从容不迫,才思敏捷,机智过人。宋美龄对她极为赏识爱护,视若姐妹,曾当面赠送她一枚戒指作为纪念,当时全国最大的良友画报曾专访过她,以文字和大幅照片报导。照片上丰姿绰约,美丽大方,仪态万千,一时成为社会美谈。又因她曾习法文,被误传为她是从法国回来的留学生,频添一份意想不到的人生插曲。与此同时,隶属中央各大报刊也发表了她的家世,所担任的职务及生活照片,与爱国思想隐喻其中的演讲和政论文章。
从此高玉柱这来自云南边疆的一个没落的土司后裔、巾帼红颜担任了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新闻一时传遍全国,对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对西南各少数民族头领的震动很大。
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可能是一个弱不禁风软弱无力的娇柔的模样,但见过面后却出乎意料,便会觉得这个永胜女子非同一般:学识渊博,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丰富的抗日宣传经验,讲话哲理性很强。多才多艺,遇事沉着,老练、勇敢,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诚挚执着,常令人惊叹不已。在当时的军政界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初次见她,就感觉她不仅是一个庄重自立的女性,更是一个思维敏捷、英姿飒爽的女政治家,她高高的个子,英姿焕发,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常给人们的印象很好。平时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观察事物很敏锐,谨言慎行,洁身自好,因此大家都很尊重爱戴高玉柱。虽然当时她才有27岁,却已经有着丰富的阅历了。这位土司家族出身的女子,和国民党的政客大为不同。虽然在尚未从政之前,她也只是一个劳动阶层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过,以承担西南夷族驻京代表的重任来说,倒还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在当时西南各民族驻京代表中,要数她的文化最高,而她在昆明读书时就追求进步,就热衷于抗日爱国活动。她利用自己家族原先结交的一些上层关系,为抗日做了很多工作。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广州失守,高玉柱随同南京政府迁都重庆,是时国民政府任命高玉柱为西南边疆民族宣慰团团长,并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地的土司和民族首领宣传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一致抗日的政策,她毅然东渡长江重返云南,迎着滚滚狼烟,踏上了对日作战的艰苦征程,高玉柱从此走上了她一生当中最为辉煌而又悲壮的戎马生涯。
高玉柱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