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达世奇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a,引言
在网上看到一个山寨式美术学院排名,中国美术学院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七。这使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林凌被浙江美术学院开除。理由是他自学立体派毕加索的画风,不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则。林凌因此游荡于社会,生活窘困,后受一老外同情协助,远赴美国继续学业,结果在纽约街头与一黑人争执被枪杀,呜呼哀哉!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就是浙江美术学院。不知“中国第一”的学院内是否设有灵堂,记念史上第一位勇于追求真知拙见而遭贬黜的学生先烈,为无愧于“中国第一”的名号而真诚忏悔呢?在此,我为他点上一烛,记念曾在茫茫夜空中短暂划过的一点星光。
30多年转眼即逝,时过境迁。中国艺术界虽然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浮躁虚妄之风依然存在,什么第一第二的实在令世人疝笑。
我在国外待得久了,感叹自己变得老土。上网新浪微博初入中国的艺术圈,学得一个新名词:“策展”顾名思义,就是为艺术家策划展览。但这不仅仅是传统的为签约艺术家安排在自己的画廊办个人画展,而是要向外推广,超越画商和普通跟班式经济代理人,像是电影制片人那样要做一个宏大的工程,找场地印画册写评论拉人脉,海陆空3d式广告宣传。虽然策展人也是以赚钱为目的,但却是文化艺术的推手,特别是装置艺术盛行,展览布置过程要有策展绅士般的指导,书卷气十足,令艺术家肃然起敬。不像20多年前悉尼一家画廊的希腊老板这样对我说:“you need work, we need money。”(你需要工作,我需要钱),说得我两腿发颤,心里却在骂“他娘的”
“策展”这个词虽然用得好,但后续行为引出另一个新词:“实验展”这使我苦思瞑想却不得其门而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艺术学院的好友,戏剧系的胡雪桦约我去看高行健的话剧特殊信号。宣传单上印着“实验剧”的字样,意在剧本和演出是非主流的,有异类创新尝试之感。估计戏剧的“实验”概念被借用到美术界,但是总觉得与实际不符。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周春芽,宋克西等等画家开画展,是不是非主流?如果不是,说明“实验展”的画家有超越他们的探索,但看来又不像。如果首都师大美术系教师张笑蕊,曾任民族学院教师的潘纓,还有上海美术学院的姜建忠,华东师大的谭根雄,他们的创作若有试图突破主流艺术风格,画展充满创新的探索精神,是不是可配得上“实验展”的称号呢?显然,他们不会同意。因为他们是教授,一定认为自己的风格已经成熟,画展就是探索的成果。“实验展”只能是他们的学生的青涩之作,不然他们只能自认“屌丝”
网上还看到关于实验展的文章,也有对画展艺术家的评论。说来说去,就是解释画家没有明确的创作观念追求,对艺术风格尚无深入研究并形成自我独一无二探索,仅凭直觉创作。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经过了传统的技术学习,受到外围新兴艺术的视觉冲击,凭着个人社会经验和心理感受,习惯地运用已有的技术,用自我艺术表现的一腔热情,创作了一批作品。他们在策展人的帮助下,有机会和条件的开个展览,但心里空落无底而虚惶,用“实验展”来试试外界的反应以示谦虚。
“实验展”的意思明确了,是指一些大学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刚涉社会,脱离了学院的束缚自由地大胆创作,虽尚未成熟,但可实验性地向公众展示。象我这样在国外已久的老土为什么一时不解其意,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画展确实没有冠以“实验”的。深究其原因,这是中国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学与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区别所至。
我近水楼台,用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来代表西方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美术学院做个比较。网络时代无奇不有,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网站接受公众诉求,据然要求美国与澳大利亚合并的呼声排列第二。这说明澳大利亚不仅是最传统的英联邦国家,而且其新大陆文化与美国极其相似,它同时横跨欧美融西方于一炉,教育制度最大程度上汇合了欧美的特点。前文表现时代的艺术和艺术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技术中都提到,艺术教育是提高艺术家和大众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而美术学院则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
b,艺考
中国的艺术教育的招生制度是很特殊的,它在普通高考之前,是艺术院校联合又独立的招生。这种制度来自于把艺术类看成是特殊人才的中国式“特招”小时候听到某家子女被某艺术团体特招了,大家都会羡慕不已。1979年,我在上海考艺术学院时,先要提着一大卷画去报名,获得准考证后参加考试。主科是人物的素描,速写,水粉或油画静物,都是实物写生。最后是创作小稿。复试为体检和文化课考试,不外乎语文和外语之类。恍惚中三十四年过去,中国的美术类高考的体制没变,考的主课相同,只是写生变成了临摹照片。文化课考试似乎比以前规范,但大同小异,体现了国人经验文化持续不变的特征。
澳大利亚大学的艺术类招生与其它任何专业相同。所有的学生都要经过统一高考,各大学各学科设分数线。分数线的高低,体现了报考的人数多寡,实质上也是展现未来的就业前景。因此,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学院每年招生,就不如中国各大美术学院那样抢眼了。只要学生报名,高考分数过线就可以录取,根本没有另立考场当场写生临摹之类。各美术学院的分数线不同,好的也只79,80分左右,因此成了部分不善读书的学子的避难所。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分成二类:一类是对美术有强烈爱好,甚至考了高分,可以入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薪行业,却弃之不顾要为艺术献身的;另一类是家中富有,考生分数不高又想完成大学梦想,对艺术有几分兴趣的,此类数量占比率较高。前者勇往直前,有望成为未来的艺术大师;后者只是为社会增加了一些艺术的内行,在以后的职业和家居的环境中添加一些艺术的氛围和色彩。
中国几代人留学西方,最后咂出点味道了。原来在中国考不上硕士研究生的,甚至大学高考不理想的,都可以花钱到西方去镀金。不说西方大学放宽外国留学生的要求,就是本地每年一次的大学高考,都体现了入学容易毕业难的特点。许多的学生中途辍学半途而废,转而从事蓝领或服务类行业,都不算是人生的挫折,因为蓝领的收入并不低于白领。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学质量甚佳,全国有五所大学长期名列世界百强。入学容易是给更多学子机会,或者有后来居上者,可能出类拔萃一跃而变成人才都亦未可知。
c,入学
(一),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了不少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各大学各自为政,各谋发展。中国开放门户,成群结队的教育代表团出访,与国外的美术学院交流。因为教师是从旧教育体制过来的人,美术教育的转型大多是教师自己观念的转变,教学计划由教师们自定,然后报院级领导批准。因此,各学院之间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观念出现较大的区别。中国将过去独立的美术学院改革为综合大学的美术专科学院或美术系,四年制,完成学业获学士学位。而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专业只有三年,学成毕业同样获得学士学位,如另加一年,可成为硕士。澳大利亚的硕士学习资格由大学毕业成绩而定,没有特设考试。中国则不同,僧多粥少,要由考研来筛选。澳大利亚的美术专业没有博士,只有艺术史理论和艺术教育设有博士。而中国不管什么专业,都可以来个博士。
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一些实行工作室制,有一些没有。工作室事实上就是班的意思,以带班教师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区分工作室的不同,使学生有所选择。各学院还保留了让学生有几幅长期的素描和色彩课堂作业,然后是下乡写生,这与我30多年前的艺术学院学习近似。美术史的学习始终是不断的。学生对艺术史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可以自选近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安排辅导下,讲解某流派的历史演变和技巧特点。
说实话,中国的美术学院已比我那个年代进步了许多。我在80年代初艺术学院学习时,因为学用点彩技法表现痛苦,还受到系领导开会批评帮助。我还要感谢老师们的宽容,没有走上林凌的背运。今天的中国,起码现代艺术从上到下都被认可为世界文化的精品,各学院已用于教学计划中安排学习。但是有一个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多数是让学生自选某一流派风格作为蓝本,创作一个具有这个流派特点的作品,这就是与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教育体制的区别。
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过程,对某个流派风格进行模仿创作这个阶段该不该要?回答是肯定的:“要”但是澳大利亚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
中国美术学院惯穿四年的学习像是介于未成年和青春期之间,脑子里没有不可模仿的强烈意识,老师引导学生也没有给予模仿者明确的分数惩罚,以至许多后来成名的画家还会偶尔模仿别人。
国家千年师徒相传的习俗,程式化技术学习的民族惯性,使从古至今在体制和意识上无有效杜绝模仿,以致国际上知识产权的争端常牵涉于中国。几年前去了一次深圳的大芬村,惊讶山寨版陈逸飞比比皆是,还发现我的抽象作品的蹩脚仿制。中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习惯,毕业后自然要自行探索,创作自我形成的风格表达独立思维和感受。“实验展”就是他们步入青春期,变为成年人的“割礼”但有时还要流露模仿的孩童稚气。网上看到一位毕业许久的艺术家画展,以黑白肖像为特色获得好评。但英国人物画派典型人物胖女裸混于其中,有刹风景。因为西方胖女人是西人的生活常见,以挖掘视觉现实的新美感自然天成。中国画家乐于此道若非涉嫌模仿,意欲何为?
(二),澳大利亚位于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主课是元素创作。选修课分二部分。一部分以工艺美术为主,在手饰,陶瓷,玻璃等的设计和制作中让学生体验实用美术的行业。美术学院高考分数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就业,有了初步的入门学习是给学生再一次思考就业的未来前景。第二部分选修课与中国类似,绘画雕刻版画摄影等等。
绘画的部分也是静物人物的素描色彩写生,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短期作业,时间最长的不超过四小时。素描,水彩,丙烯和油画的各种技巧是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经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大学确实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地方。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演奏,美术,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等等成风。这种风气带动了美术学院学生因热爱绘画而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的练习,就顺理成章了,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业选择。
主课元素创作在一年级是艺术学业的开场,要求有二幅,可以是系列或连续,也可以是分开独立的。题目是回忆,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习,娱乐等等中挖掘创作内容。可以是读过的一本书,唱过的歌和看过的电影,也可以是一个梦或家族亲友告知的故事。用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手段创作。这个创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以自我挖掘为出发点,避免抄袭任何作... -->>
a,引言
在网上看到一个山寨式美术学院排名,中国美术学院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七。这使我想起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同学林凌被浙江美术学院开除。理由是他自学立体派毕加索的画风,不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则。林凌因此游荡于社会,生活窘困,后受一老外同情协助,远赴美国继续学业,结果在纽约街头与一黑人争执被枪杀,呜呼哀哉!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就是浙江美术学院。不知“中国第一”的学院内是否设有灵堂,记念史上第一位勇于追求真知拙见而遭贬黜的学生先烈,为无愧于“中国第一”的名号而真诚忏悔呢?在此,我为他点上一烛,记念曾在茫茫夜空中短暂划过的一点星光。
30多年转眼即逝,时过境迁。中国艺术界虽然有了可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浮躁虚妄之风依然存在,什么第一第二的实在令世人疝笑。
我在国外待得久了,感叹自己变得老土。上网新浪微博初入中国的艺术圈,学得一个新名词:“策展”顾名思义,就是为艺术家策划展览。但这不仅仅是传统的为签约艺术家安排在自己的画廊办个人画展,而是要向外推广,超越画商和普通跟班式经济代理人,像是电影制片人那样要做一个宏大的工程,找场地印画册写评论拉人脉,海陆空3d式广告宣传。虽然策展人也是以赚钱为目的,但却是文化艺术的推手,特别是装置艺术盛行,展览布置过程要有策展绅士般的指导,书卷气十足,令艺术家肃然起敬。不像20多年前悉尼一家画廊的希腊老板这样对我说:“you need work, we need money。”(你需要工作,我需要钱),说得我两腿发颤,心里却在骂“他娘的”
“策展”这个词虽然用得好,但后续行为引出另一个新词:“实验展”这使我苦思瞑想却不得其门而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艺术学院的好友,戏剧系的胡雪桦约我去看高行健的话剧特殊信号。宣传单上印着“实验剧”的字样,意在剧本和演出是非主流的,有异类创新尝试之感。估计戏剧的“实验”概念被借用到美术界,但是总觉得与实际不符。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曾梵志,周春芽,宋克西等等画家开画展,是不是非主流?如果不是,说明“实验展”的画家有超越他们的探索,但看来又不像。如果首都师大美术系教师张笑蕊,曾任民族学院教师的潘纓,还有上海美术学院的姜建忠,华东师大的谭根雄,他们的创作若有试图突破主流艺术风格,画展充满创新的探索精神,是不是可配得上“实验展”的称号呢?显然,他们不会同意。因为他们是教授,一定认为自己的风格已经成熟,画展就是探索的成果。“实验展”只能是他们的学生的青涩之作,不然他们只能自认“屌丝”
网上还看到关于实验展的文章,也有对画展艺术家的评论。说来说去,就是解释画家没有明确的创作观念追求,对艺术风格尚无深入研究并形成自我独一无二探索,仅凭直觉创作。在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经过了传统的技术学习,受到外围新兴艺术的视觉冲击,凭着个人社会经验和心理感受,习惯地运用已有的技术,用自我艺术表现的一腔热情,创作了一批作品。他们在策展人的帮助下,有机会和条件的开个展览,但心里空落无底而虚惶,用“实验展”来试试外界的反应以示谦虚。
“实验展”的意思明确了,是指一些大学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刚涉社会,脱离了学院的束缚自由地大胆创作,虽尚未成熟,但可实验性地向公众展示。象我这样在国外已久的老土为什么一时不解其意,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画展确实没有冠以“实验”的。深究其原因,这是中国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学与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区别所至。
我近水楼台,用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来代表西方的艺术教育,与中国的美术学院做个比较。网络时代无奇不有,美国的奥巴马政府网站接受公众诉求,据然要求美国与澳大利亚合并的呼声排列第二。这说明澳大利亚不仅是最传统的英联邦国家,而且其新大陆文化与美国极其相似,它同时横跨欧美融西方于一炉,教育制度最大程度上汇合了欧美的特点。前文表现时代的艺术和艺术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技术中都提到,艺术教育是提高艺术家和大众审美趣味的重要途径,而美术学院则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
b,艺考
中国的艺术教育的招生制度是很特殊的,它在普通高考之前,是艺术院校联合又独立的招生。这种制度来自于把艺术类看成是特殊人才的中国式“特招”小时候听到某家子女被某艺术团体特招了,大家都会羡慕不已。1979年,我在上海考艺术学院时,先要提着一大卷画去报名,获得准考证后参加考试。主科是人物的素描,速写,水粉或油画静物,都是实物写生。最后是创作小稿。复试为体检和文化课考试,不外乎语文和外语之类。恍惚中三十四年过去,中国的美术类高考的体制没变,考的主课相同,只是写生变成了临摹照片。文化课考试似乎比以前规范,但大同小异,体现了国人经验文化持续不变的特征。
澳大利亚大学的艺术类招生与其它任何专业相同。所有的学生都要经过统一高考,各大学各学科设分数线。分数线的高低,体现了报考的人数多寡,实质上也是展现未来的就业前景。因此,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学院每年招生,就不如中国各大美术学院那样抢眼了。只要学生报名,高考分数过线就可以录取,根本没有另立考场当场写生临摹之类。各美术学院的分数线不同,好的也只79,80分左右,因此成了部分不善读书的学子的避难所。入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分成二类:一类是对美术有强烈爱好,甚至考了高分,可以入医生,律师,会计师等高薪行业,却弃之不顾要为艺术献身的;另一类是家中富有,考生分数不高又想完成大学梦想,对艺术有几分兴趣的,此类数量占比率较高。前者勇往直前,有望成为未来的艺术大师;后者只是为社会增加了一些艺术的内行,在以后的职业和家居的环境中添加一些艺术的氛围和色彩。
中国几代人留学西方,最后咂出点味道了。原来在中国考不上硕士研究生的,甚至大学高考不理想的,都可以花钱到西方去镀金。不说西方大学放宽外国留学生的要求,就是本地每年一次的大学高考,都体现了入学容易毕业难的特点。许多的学生中途辍学半途而废,转而从事蓝领或服务类行业,都不算是人生的挫折,因为蓝领的收入并不低于白领。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学质量甚佳,全国有五所大学长期名列世界百强。入学容易是给更多学子机会,或者有后来居上者,可能出类拔萃一跃而变成人才都亦未可知。
c,入学
(一),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了不少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各大学各自为政,各谋发展。中国开放门户,成群结队的教育代表团出访,与国外的美术学院交流。因为教师是从旧教育体制过来的人,美术教育的转型大多是教师自己观念的转变,教学计划由教师们自定,然后报院级领导批准。因此,各学院之间会因为教师的不同观念出现较大的区别。中国将过去独立的美术学院改革为综合大学的美术专科学院或美术系,四年制,完成学业获学士学位。而澳大利亚大学的美术专业只有三年,学成毕业同样获得学士学位,如另加一年,可成为硕士。澳大利亚的硕士学习资格由大学毕业成绩而定,没有特设考试。中国则不同,僧多粥少,要由考研来筛选。澳大利亚的美术专业没有博士,只有艺术史理论和艺术教育设有博士。而中国不管什么专业,都可以来个博士。
中国的美术学院有一些实行工作室制,有一些没有。工作室事实上就是班的意思,以带班教师不同的风格特点来区分工作室的不同,使学生有所选择。各学院还保留了让学生有几幅长期的素描和色彩课堂作业,然后是下乡写生,这与我30多年前的艺术学院学习近似。美术史的学习始终是不断的。学生对艺术史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可以自选近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安排辅导下,讲解某流派的历史演变和技巧特点。
说实话,中国的美术学院已比我那个年代进步了许多。我在80年代初艺术学院学习时,因为学用点彩技法表现痛苦,还受到系领导开会批评帮助。我还要感谢老师们的宽容,没有走上林凌的背运。今天的中国,起码现代艺术从上到下都被认可为世界文化的精品,各学院已用于教学计划中安排学习。但是有一个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大多数是让学生自选某一流派风格作为蓝本,创作一个具有这个流派特点的作品,这就是与澳大利亚美术学院教育体制的区别。
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有一个过程,对某个流派风格进行模仿创作这个阶段该不该要?回答是肯定的:“要”但是澳大利亚最让我吃惊的是,他们的中小学教育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
中国美术学院惯穿四年的学习像是介于未成年和青春期之间,脑子里没有不可模仿的强烈意识,老师引导学生也没有给予模仿者明确的分数惩罚,以至许多后来成名的画家还会偶尔模仿别人。
国家千年师徒相传的习俗,程式化技术学习的民族惯性,使从古至今在体制和意识上无有效杜绝模仿,以致国际上知识产权的争端常牵涉于中国。几年前去了一次深圳的大芬村,惊讶山寨版陈逸飞比比皆是,还发现我的抽象作品的蹩脚仿制。中国的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养成独立创作的习惯,毕业后自然要自行探索,创作自我形成的风格表达独立思维和感受。“实验展”就是他们步入青春期,变为成年人的“割礼”但有时还要流露模仿的孩童稚气。网上看到一位毕业许久的艺术家画展,以黑白肖像为特色获得好评。但英国人物画派典型人物胖女裸混于其中,有刹风景。因为西方胖女人是西人的生活常见,以挖掘视觉现实的新美感自然天成。中国画家乐于此道若非涉嫌模仿,意欲何为?
(二),澳大利亚位于悉尼的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美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主课是元素创作。选修课分二部分。一部分以工艺美术为主,在手饰,陶瓷,玻璃等的设计和制作中让学生体验实用美术的行业。美术学院高考分数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就业,有了初步的入门学习是给学生再一次思考就业的未来前景。第二部分选修课与中国类似,绘画雕刻版画摄影等等。
绘画的部分也是静物人物的素描色彩写生,但与中国不同的是短期作业,时间最长的不超过四小时。素描,水彩,丙烯和油画的各种技巧是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和认识的。经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大学确实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地方。澳大利亚的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乐器演奏,美术,舞蹈和各种球类运动等等成风。这种风气带动了美术学院学生因热爱绘画而用课余时间加班加点的练习,就顺理成章了,也是他们自己的事业选择。
主课元素创作在一年级是艺术学业的开场,要求有二幅,可以是系列或连续,也可以是分开独立的。题目是回忆,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学习,娱乐等等中挖掘创作内容。可以是读过的一本书,唱过的歌和看过的电影,也可以是一个梦或家族亲友告知的故事。用绘画,摄影,雕塑等不同手段创作。这个创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以自我挖掘为出发点,避免抄袭任何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