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宋朝的哈佛大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木木现在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水泥大船的设计、制作中去了。
王木木自来大宋,就一直想要依仗大海,藉此活命、保身、造福、致富、发展、救国。而要出海,就要船,而且是大船、海船。造船很费钱。王木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说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得不偿失: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明人下西洋后又大搞赏赐,还“赏赐厚宜”,很败家。而自家出海又对民商“片板不许下海”,不许民商船队跟随,所以,下西洋到“七”结束,不是原定目的已达到,而实在是负担太大,导致国力衰退,只能悄然结束了。有专家说,明之灭亡,是因下西洋导致其外强中干,于是盗贼四起,诸事不利,为了面子,死了孙子。
想想以大明一国之力,最后也折戟于波涛海浪间。历史的教训不但很现实,而且很血腥。王木木要出海、下洋,必定是不一样的出海、不一样的下洋。王木木知道自己也造不了21世纪的大船,要啥没啥,只能YY。
王木木一来大宋,就在策划造水泥船。王木木知道,世界上第一艘水泥船是1848年由法国人兰波特制造。早期水泥船吨位小,工艺简单,自重大。20世纪前半叶欧美国家建造了不少钢筋混凝土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钢材匮乏,两度出现建造钢筋混凝土船的**,欧美各国建成大批钢筋混凝土船,有的船排水量超过一万吨。1945年意大利人涅尔维教授建造了一艘165吨的钢丝网水泥机帆船“爱伦”号。船壳厚3.6厘米,与同类型木船比,重量轻5%,造价低40%,性能符合航海要求,引起各国造船界的注意。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水泥趸船是在1995年由法国布伊盖建筑集团为法国埃勒夫石油公司设计制造的,长220米、宽46米、高16米,吨位7万吨。在中国,同样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自1958年起建造了大量钢筋混凝土船和钢丝网水泥船,广泛用作趸船、内河及沿海中小型机动货船和内河驳船、农用船及渔船等。当时,中国水泥船保有量达数百万吨,居世界各国之首。1974年,中国最大的钢丝网水泥货轮“古田”号成功下水。该船长105.2米,宽14.5米,深8.1米,吃水5.7米,排水量5773吨。王木木前世还登上过此船,当时它停泊在福建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君竹路旁。
王木木选择水泥船,也是无奈,钢铁巨轮造不出;宋代的大木船,造不起,也来不及,一条海船,没一年不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木木就是要与众不同、惊世骇俗。所以,他下定决心造水泥大船。
其实,水泥船也有很多的优点的,它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较好,前世,荷兰曾展出使用了82年的水泥船,中国有许多钢丝网水泥船也都使用了20年以上。水泥船还可以耐一般的火焰,所以,在水军中、海战中,很忌讳的火,水泥船可以掉以轻心,不怕火烧赤壁,不会被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水泥船的坚硬表面,可挡住一般弓箭。不过,王木木知道,在宋代,有一种弩炮,称为“床弩”或“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王木木想,我这水泥船要是碰到它,呛了,倒不是说一定会挡不住,但,安全第一,小心起见,所以,日后,王木木会定下一条规矩:水泥船对攻时,距敌千米,用远程武器打击,规避风险。
让王木木选择水泥船的直接原因则是:水泥船造价低廉,而王木木现在已有大量的优质水泥,建造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钢材。水泥船的制造速度也快,王木木准备一个月,造三条万吨级的水泥大船,他已经尽善尽美的设计好了方案和各细节。
在水泥船的发展史上,它是由水泥船到钢筋混凝土船,发展到钢丝网水泥船,再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船。王木木觉得,这些造船者的思路,基本上都是用钢筋、用钢丝网、用预应力钢筋来加强混凝土。而王木木的理念不同,甚至是相反,反客为主,是由钢筋和钢丝网造船,而混凝土则是填充其空隙的。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王木木的配筋综合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以蜂窝状的箱体设计替代了传统的“一根筋”的大龙骨和相应的肋骨,使产品的船壳可以较薄,自重也轻,且容易成型,并因配筋分散,具有较大的抗裂性和延伸性。而大箱体组装结构,使得产品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它还能壮士断腕、毒蝎断尾,就是象泰坦尼克那样,船翘起来,一折两,王木木的设计还能各自求生,不会沉没。
王木木在自己设计的水泥船的船型和大小的设定上,也是很费了一番思量。王木木的原则是:我要比谁都高大、都威猛。放眼当今的造船业,不确定因素蛮多。因为,王木木知道:中国人古代的造船技术挺厉害的。
在中国,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其实,本来,中国的造船业如此发展过来,喜不自禁,势不可挡。但是,皮出问题了,毛都掉了。此前,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让许多善造船的青州人渡海逃往辽东躲避战火。五胡乱华,令中华文明在300余年间,形成一个文化断层,后世的人对这个历史时代了解不多,那时不少具有航海经验的青州、徐州人阖家扬帆出海躲避战祸。从此,中原的造船技术传播到了海外。据史书记载,这些远赴海外的汉民甚至远航到了硫球群岛。他们的后人建立了琉球王国,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中原地区造船技术开始衰退,许多技术终至失传。
在隋朝,五牙战船是最大的主力战船,一般在四川地区建造,由隋朝大将杨素筹措、打造。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当时拥为至宝,可比较起来,仅前人的三、四分之一而已。
宋时,海鹘船进行了重大改革,增强了作战能力。在船舷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来冲击敌舰,因而被称为”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这种战船拥有一千料(约60吨)的载重量,长十丈,宽一丈八尺,深八尺五寸,底板阔四尺,分成11个水密隔舱,两边各有5支橹,可以载士兵108人水手42人,是一种结构坚实、战斗力强、能冲击敌舰的新型战舰。
宋金的战船有不少创新和改进,并且在船上装配了火药武器,如一种被称为“海船”的战舰,分大、中、小三等。舰上配有石炮、火炮及兵器等,是一种宜于海战的船舰。另外,多桨船是一种集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等几种船型的长处于一身的战船。既可以过浅水,又可以迎敌、破浪。可乘载士兵两百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以航行。
在这个时代,长江、黄河中航行的船大多是两百石船。当时的圆船载货量大,主要作商业用途。长宽之比约为5:2。比如现在罗马帝国自埃及运谷物的船,体积庞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但它的航速慢。而长船主要当作战船,它载货量小但航速快,转舵灵活。到底是建长船还是圆船,或者说,王木木是追求船速还是追求载货量?很是纠结。
王木木对当前战船有个初步的估量,现在,福船应还未现世,而福船的前身“了鸟船”已经出现,这种船圆得可怕,1974年在福建泉州曾发掘出了一条完整的宋代海船。这艘宋代海船出土时残长为24.2米;宽9.15米;深1.98米;长宽的比例是1比2.64。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后来明代建造宝船与福船的造船厂,郑和的宝船长宽比例也大概如此。据说,这种船型的选择是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因为中国一直没能诞生物理学,不会处理海浪冲击造成的应力,故而如把木船造得过于狭长,会因海浪冲击而断裂。王木木考虑了自己所有的优势和不足,决定参照九比二的船型(后世飞剪船、巡洋舰的长宽比例),决定船长110米,船宽15米,深8米,所以,计算下来,吃水约5米,排水量6000吨,全部实行横隔舱技术,既可在船体进水时封闭而避免沉没;又让每一段船舱成为一基本封闭的箱体,增加了整体的强度。……”
正好王木木的大船定型并基本设计完毕,好事来了。
王木木正在用自制的三角尺和园规作业着。王老吉门也忘了敲,奔了进来,拉着王木木:“走,快走,圣旨到。”
 ... -->>
王木木现在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水泥大船的设计、制作中去了。
王木木自来大宋,就一直想要依仗大海,藉此活命、保身、造福、致富、发展、救国。而要出海,就要船,而且是大船、海船。造船很费钱。王木木知道,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说起来,风光无限,实际上,得不偿失: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约在白银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而建造和修补一艘船平均需要1600两银子,每次出航平均需船260多艘,仅造修费用就需要几十万两银子。明人下西洋后又大搞赏赐,还“赏赐厚宜”,很败家。而自家出海又对民商“片板不许下海”,不许民商船队跟随,所以,下西洋到“七”结束,不是原定目的已达到,而实在是负担太大,导致国力衰退,只能悄然结束了。有专家说,明之灭亡,是因下西洋导致其外强中干,于是盗贼四起,诸事不利,为了面子,死了孙子。
想想以大明一国之力,最后也折戟于波涛海浪间。历史的教训不但很现实,而且很血腥。王木木要出海、下洋,必定是不一样的出海、不一样的下洋。王木木知道自己也造不了21世纪的大船,要啥没啥,只能YY。
王木木一来大宋,就在策划造水泥船。王木木知道,世界上第一艘水泥船是1848年由法国人兰波特制造。早期水泥船吨位小,工艺简单,自重大。20世纪前半叶欧美国家建造了不少钢筋混凝土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钢材匮乏,两度出现建造钢筋混凝土船的**,欧美各国建成大批钢筋混凝土船,有的船排水量超过一万吨。1945年意大利人涅尔维教授建造了一艘165吨的钢丝网水泥机帆船“爱伦”号。船壳厚3.6厘米,与同类型木船比,重量轻5%,造价低40%,性能符合航海要求,引起各国造船界的注意。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水泥趸船是在1995年由法国布伊盖建筑集团为法国埃勒夫石油公司设计制造的,长220米、宽46米、高16米,吨位7万吨。在中国,同样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自1958年起建造了大量钢筋混凝土船和钢丝网水泥船,广泛用作趸船、内河及沿海中小型机动货船和内河驳船、农用船及渔船等。当时,中国水泥船保有量达数百万吨,居世界各国之首。1974年,中国最大的钢丝网水泥货轮“古田”号成功下水。该船长105.2米,宽14.5米,深8.1米,吃水5.7米,排水量5773吨。王木木前世还登上过此船,当时它停泊在福建福州马尾经济开发区君竹路旁。
王木木选择水泥船,也是无奈,钢铁巨轮造不出;宋代的大木船,造不起,也来不及,一条海船,没一年不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王木木就是要与众不同、惊世骇俗。所以,他下定决心造水泥大船。
其实,水泥船也有很多的优点的,它抗腐蚀性和耐久性较好,前世,荷兰曾展出使用了82年的水泥船,中国有许多钢丝网水泥船也都使用了20年以上。水泥船还可以耐一般的火焰,所以,在水军中、海战中,很忌讳的火,水泥船可以掉以轻心,不怕火烧赤壁,不会被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水泥船的坚硬表面,可挡住一般弓箭。不过,王木木知道,在宋代,有一种弩炮,称为“床弩”或“床子弩”、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王木木想,我这水泥船要是碰到它,呛了,倒不是说一定会挡不住,但,安全第一,小心起见,所以,日后,王木木会定下一条规矩:水泥船对攻时,距敌千米,用远程武器打击,规避风险。
让王木木选择水泥船的直接原因则是:水泥船造价低廉,而王木木现在已有大量的优质水泥,建造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维修保养费用低,且能节约木材和钢材。水泥船的制造速度也快,王木木准备一个月,造三条万吨级的水泥大船,他已经尽善尽美的设计好了方案和各细节。
在水泥船的发展史上,它是由水泥船到钢筋混凝土船,发展到钢丝网水泥船,再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船。王木木觉得,这些造船者的思路,基本上都是用钢筋、用钢丝网、用预应力钢筋来加强混凝土。而王木木的理念不同,甚至是相反,反客为主,是由钢筋和钢丝网造船,而混凝土则是填充其空隙的。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王木木的配筋综合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以蜂窝状的箱体设计替代了传统的“一根筋”的大龙骨和相应的肋骨,使产品的船壳可以较薄,自重也轻,且容易成型,并因配筋分散,具有较大的抗裂性和延伸性。而大箱体组装结构,使得产品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它还能壮士断腕、毒蝎断尾,就是象泰坦尼克那样,船翘起来,一折两,王木木的设计还能各自求生,不会沉没。
王木木在自己设计的水泥船的船型和大小的设定上,也是很费了一番思量。王木木的原则是:我要比谁都高大、都威猛。放眼当今的造船业,不确定因素蛮多。因为,王木木知道:中国人古代的造船技术挺厉害的。
在中国,大规模使用船只,要追溯到武王伐纣,当时动用了47艘战船,主要是运送粮食物资。春秋时期中国最大的船“大翼”长度只有23米。后来秦始皇巡游的“巨型龙舟”长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欧洲人的多层帆桨船,那时的中国船只有一层船桨,且甚少有风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实用价值不同。那时的中国人,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内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里活动。打仗主要是陆战。西方国家不同,他们靠海吃海,争的是海洋霸权。但当西方大船纵横地中海时,中国人的技术潜力却注定了:春秋的中国人,在建筑工艺、冶炼乃至天文历法方面都早已确立了独特优势。就好比今天一个现代国家在电子核心科技上拥有技术优势,那么在任何一个高科技产业上的井喷,都是迟早的事,古中国造船业的井喷,也同样是这样。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如美**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
代表这时中国古船“新科状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汉代楼船。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在中国楼船面前,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所谓“桨帆船”,彻底成了小儿科。人力驱动上,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中国水师的所向披靡,从此开始。
汉朝后中国历代造船师开动脑筋最多的,是“风力大小无常”问题,船造大了开不动,造小了不经刮,开慢了耽误事,开快了容易翻。在这样的“纠结”中,从南北朝至宋元,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纠结”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到宋朝,“纠结”已久的中国船终于突破原有活动范围,成功远航到非洲东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大福船”。
比起中国古船演变中各种细节上的改造,福船最大变化在于俩字:骨架。南宋时的中国造船业,已有了“龙骨结构”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龙骨”,即以贯通首尾的龙骨支撑船体,就像人有了骨头能站得牢,船有了骨头,也就行得稳。有了骨头的大福船,成了当时地球上最稳的船。风帆设计上,采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驶速度更快———以上诸种,都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后才实现的。
其实,本来,中国的造船业如此发展过来,喜不自禁,势不可挡。但是,皮出问题了,毛都掉了。此前,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让许多善造船的青州人渡海逃往辽东躲避战火。五胡乱华,令中华文明在300余年间,形成一个文化断层,后世的人对这个历史时代了解不多,那时不少具有航海经验的青州、徐州人阖家扬帆出海躲避战祸。从此,中原的造船技术传播到了海外。据史书记载,这些远赴海外的汉民甚至远航到了硫球群岛。他们的后人建立了琉球王国,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中原地区造船技术开始衰退,许多技术终至失传。
在隋朝,五牙战船是最大的主力战船,一般在四川地区建造,由隋朝大将杨素筹措、打造。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高五十尺。可容战士八百人。当时拥为至宝,可比较起来,仅前人的三、四分之一而已。
宋时,海鹘船进行了重大改革,增强了作战能力。在船舷两侧加装铁板,增强防护能力;在船首加装犀利的铁尖,用来冲击敌舰,因而被称为”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这种战船拥有一千料(约60吨)的载重量,长十丈,宽一丈八尺,深八尺五寸,底板阔四尺,分成11个水密隔舱,两边各有5支橹,可以载士兵108人水手42人,是一种结构坚实、战斗力强、能冲击敌舰的新型战舰。
宋金的战船有不少创新和改进,并且在船上装配了火药武器,如一种被称为“海船”的战舰,分大、中、小三等。舰上配有石炮、火炮及兵器等,是一种宜于海战的船舰。另外,多桨船是一种集湖船底、战船盖、海船头尾等几种船型的长处于一身的战船。既可以过浅水,又可以迎敌、破浪。可乘载士兵两百人,行动便捷,江河湖海都可以航行。
在这个时代,长江、黄河中航行的船大多是两百石船。当时的圆船载货量大,主要作商业用途。长宽之比约为5:2。比如现在罗马帝国自埃及运谷物的船,体积庞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但它的航速慢。而长船主要当作战船,它载货量小但航速快,转舵灵活。到底是建长船还是圆船,或者说,王木木是追求船速还是追求载货量?很是纠结。
王木木对当前战船有个初步的估量,现在,福船应还未现世,而福船的前身“了鸟船”已经出现,这种船圆得可怕,1974年在福建泉州曾发掘出了一条完整的宋代海船。这艘宋代海船出土时残长为24.2米;宽9.15米;深1.98米;长宽的比例是1比2.64。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后来明代建造宝船与福船的造船厂,郑和的宝船长宽比例也大概如此。据说,这种船型的选择是符合当时技术水平的,因为中国一直没能诞生物理学,不会处理海浪冲击造成的应力,故而如把木船造得过于狭长,会因海浪冲击而断裂。王木木考虑了自己所有的优势和不足,决定参照九比二的船型(后世飞剪船、巡洋舰的长宽比例),决定船长110米,船宽15米,深8米,所以,计算下来,吃水约5米,排水量6000吨,全部实行横隔舱技术,既可在船体进水时封闭而避免沉没;又让每一段船舱成为一基本封闭的箱体,增加了整体的强度。……”
正好王木木的大船定型并基本设计完毕,好事来了。
王木木正在用自制的三角尺和园规作业着。王老吉门也忘了敲,奔了进来,拉着王木木:“走,快走,圣旨到。”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