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清山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户部六堂以肃顺和阎敬铭为首,进到值房中,先给几位大人见了礼,奕䜣命人搬来座椅,容几个人坐下,这才说道,"皇上无比关切商税推行一事,命我等明天就要拿出成议来,这一次请几位大人过来,正是要请诸位各抒伟见,总要把商课之法弄得妥妥当当,上报皇上,下,也要让小民满意——这一次,大家怕是要多多辛苦了。"
众人同时望向肃顺,折子是他上的,不论是否同意他在折子中提出来的主张,也不必详追文字到底是出于何人之手,这等做法也算是正色立朝,君子当为,倒让那些平日以为他不学无术,只是以弄臣视之的众人有刮目相看之感。
黄锡和龙汝霖在起草折底的时候,也曾经向肃顺解说过其中奥义,肃顺更加知道这样的一条政令不会这么容易出台,所以早有准备,他说:"我等做奴才的,为君父分忧,正当其份。辛苦一点怕什么?王爷有什么吩咐,只管交代下来就是。"
奕䜣一笑点头,"雨亭这话说得对。商课新法关系到我天朝府用之数,更加是皇上念兹在兹的大事,此次请几位大人过来,就是想商议一下,如何料理章程细则,并具体推行的。谁先来说说?"
阎敬铭大小眼一起眨动,面容更显古怪,等了片刻,见无人搭腔,他先开口了,"我先来说几句吧。浅陋之见,只为引玉。"
"好,丹初兄先来。"
"我以为,在京中试行新法不可取。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新法推行,本是为增加国库府用之数,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更加是以'聚少成多,集腋成裘';之法,不劳民生,不害物价之方为基。京中虽百业咸集,然而终究都是一些小本经营,若是从这些人身上征收商课,势必要迫使这些人增高价格,到最后,倒霉的一定是小民百姓。这就与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于民生全无关碍';有伤了。"
"嗯,"奕䜣一边思考着,一边缓缓点头,"丹初兄所见深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呢?"
阎敬铭迟疑了片刻,又说道,"这第二个原因嘛,京中大多商户,都与宗室中人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联系,一旦征税,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到时候闹到皇上面前,不也是给皇上平增困扰吗?"
这样的说话是很含蓄的,实际上,在坐的众人都知道,不但是朝中宗室,就是奕䜣,心里虽然很是瞧不起那些商民,但府里的那些管家,下人,难道不是每个月都要从京中各商户之中取到大把的银子吗?
文庆做了几十年的官,什么人的阅历都不及他深,揣摩入微,说话做事更加不肯冒昧,听阎敬铭的一番话说完,众人的脸色都不是那么怡然自若,知道这样的话题关系甚大,赶忙在一边说道,"丹初大言谋政,本是书生颜色。既然不宜在京中推行,那就看看那里更适宜吧?"
"这件事,"文祥将身子向后一仰,带着点置身事外的意味,"我没有成见,请各位公议吧。"
于是孙瑞珍以主持会议的姿态说,"既然京中不好,就改在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扬州之地吧?那里地处繁华,盐米粮商大多,本来就是第一富豪之区。而且扬州地处江南,商贾辐辏,民风纯良,想来于皇上的新政,自当踊跃投效,操作起来,也比在其他各省要容易得多。"
翁心存不以孙瑞珍的话为然,只是当初自己曾经受过对方的恩惠,不好硬顶着来,"英公,事情怕不会有这样简单哩!从那些商人的口袋里拿钱出来,哪有这么容易的?不信你看看,等到我们这里有了成议,颁布天下,这些人一定是想法设法的托人请窍,只为蒙混过关。"
"这不用怕,"肃顺说,"商民奸狡,也非一日。只要下面的人肯于用心办差,就不怕他滑溜如鳝。朝廷的谕旨在那里摆着,害怕他们敢抗旨吗?此事毋庸翁中堂挂心。"
孙瑞珍暗中白了翁心存一眼,大声说道:"雨亭的话我赞同。"他说,"朝廷每兴一利,总也有弊端出现。当年鄂西林上书世宗皇帝,在云南等省行'改土归流';之法,这样救庶民于倒悬之苦的善政,难道不也是给了那些当地的土司以可称之机了吗?"接下去他又说道:"只要选派有司弁员,在操作之机洞察其奸,也自然就可以防微杜渐了。"
肃顺读书不多,最爱听这种前朝典故,闻言立刻问道,"是什么样的可乘之机啊?"
孙瑞珍笑了笑,"此事,容改日再向雨亭兄解说。今天还是先谈商课之法吧?"
几句话的功夫,众人大约的商定了征收商税的试行之地,奕䜣看看时间不早,站了起来,"先用饭吧,用过午饭之后,我们再就章程细则和推行办法会商。"
军机处是朝中第一重地,和内阁、六部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军机大臣、章京、苏拉之外,任何人都是不能随意进出其间的,也包括在内阁等地随处可见的各人的听差下人。这样一来,每天的早、中两顿饭如何料理就成了难题。
一般而言,早饭是由各人的听差带着,送自家老爷到了隆宗门前,就不能再向里面走,交给军机处苏拉,集中加热食用。而午饭,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同样,到了嘉庆年间,有一年的夏天,某位军机大臣大约是因为食水不洁,连着拉了好几天的肚子,嘉庆帝仁厚有加,听闻此事之后,特意下旨,军机大臣及章京用餐,改为由御膳房伺候——以此成为惯例。
御膳房是内务府第一利薮之地!每天只是猪就要用到整整二十口!其他鲜鱼水菜更是不计其数。其实,从乾隆时期开始,皇帝饮馔就已经不再由御膳房伺候。究其原因,主要是做得不好吃。
皇帝饮食之物,大多先做成半成品,置于黄砂碗中,放在铁板上,下面燃起火炭,碗上再加盖一层铁板,照样点燃木炭,这样两层加热,以保温度。等到皇帝传膳,取出黄砂碗,倾于御用瓷器中,扣上盖子,即可进奉。
... -->>
户部六堂以肃顺和阎敬铭为首,进到值房中,先给几位大人见了礼,奕䜣命人搬来座椅,容几个人坐下,这才说道,"皇上无比关切商税推行一事,命我等明天就要拿出成议来,这一次请几位大人过来,正是要请诸位各抒伟见,总要把商课之法弄得妥妥当当,上报皇上,下,也要让小民满意——这一次,大家怕是要多多辛苦了。"
众人同时望向肃顺,折子是他上的,不论是否同意他在折子中提出来的主张,也不必详追文字到底是出于何人之手,这等做法也算是正色立朝,君子当为,倒让那些平日以为他不学无术,只是以弄臣视之的众人有刮目相看之感。
黄锡和龙汝霖在起草折底的时候,也曾经向肃顺解说过其中奥义,肃顺更加知道这样的一条政令不会这么容易出台,所以早有准备,他说:"我等做奴才的,为君父分忧,正当其份。辛苦一点怕什么?王爷有什么吩咐,只管交代下来就是。"
奕䜣一笑点头,"雨亭这话说得对。商课新法关系到我天朝府用之数,更加是皇上念兹在兹的大事,此次请几位大人过来,就是想商议一下,如何料理章程细则,并具体推行的。谁先来说说?"
阎敬铭大小眼一起眨动,面容更显古怪,等了片刻,见无人搭腔,他先开口了,"我先来说几句吧。浅陋之见,只为引玉。"
"好,丹初兄先来。"
"我以为,在京中试行新法不可取。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新法推行,本是为增加国库府用之数,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更加是以'聚少成多,集腋成裘';之法,不劳民生,不害物价之方为基。京中虽百业咸集,然而终究都是一些小本经营,若是从这些人身上征收商课,势必要迫使这些人增高价格,到最后,倒霉的一定是小民百姓。这就与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于民生全无关碍';有伤了。"
"嗯,"奕䜣一边思考着,一边缓缓点头,"丹初兄所见深远,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呢?"
阎敬铭迟疑了片刻,又说道,"这第二个原因嘛,京中大多商户,都与宗室中人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联系,一旦征税,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不满,到时候闹到皇上面前,不也是给皇上平增困扰吗?"
这样的说话是很含蓄的,实际上,在坐的众人都知道,不但是朝中宗室,就是奕䜣,心里虽然很是瞧不起那些商民,但府里的那些管家,下人,难道不是每个月都要从京中各商户之中取到大把的银子吗?
文庆做了几十年的官,什么人的阅历都不及他深,揣摩入微,说话做事更加不肯冒昧,听阎敬铭的一番话说完,众人的脸色都不是那么怡然自若,知道这样的话题关系甚大,赶忙在一边说道,"丹初大言谋政,本是书生颜色。既然不宜在京中推行,那就看看那里更适宜吧?"
"这件事,"文祥将身子向后一仰,带着点置身事外的意味,"我没有成见,请各位公议吧。"
于是孙瑞珍以主持会议的姿态说,"既然京中不好,就改在肃大人折子中所说的扬州之地吧?那里地处繁华,盐米粮商大多,本来就是第一富豪之区。而且扬州地处江南,商贾辐辏,民风纯良,想来于皇上的新政,自当踊跃投效,操作起来,也比在其他各省要容易得多。"
翁心存不以孙瑞珍的话为然,只是当初自己曾经受过对方的恩惠,不好硬顶着来,"英公,事情怕不会有这样简单哩!从那些商人的口袋里拿钱出来,哪有这么容易的?不信你看看,等到我们这里有了成议,颁布天下,这些人一定是想法设法的托人请窍,只为蒙混过关。"
"这不用怕,"肃顺说,"商民奸狡,也非一日。只要下面的人肯于用心办差,就不怕他滑溜如鳝。朝廷的谕旨在那里摆着,害怕他们敢抗旨吗?此事毋庸翁中堂挂心。"
孙瑞珍暗中白了翁心存一眼,大声说道:"雨亭的话我赞同。"他说,"朝廷每兴一利,总也有弊端出现。当年鄂西林上书世宗皇帝,在云南等省行'改土归流';之法,这样救庶民于倒悬之苦的善政,难道不也是给了那些当地的土司以可称之机了吗?"接下去他又说道:"只要选派有司弁员,在操作之机洞察其奸,也自然就可以防微杜渐了。"
肃顺读书不多,最爱听这种前朝典故,闻言立刻问道,"是什么样的可乘之机啊?"
孙瑞珍笑了笑,"此事,容改日再向雨亭兄解说。今天还是先谈商课之法吧?"
几句话的功夫,众人大约的商定了征收商税的试行之地,奕䜣看看时间不早,站了起来,"先用饭吧,用过午饭之后,我们再就章程细则和推行办法会商。"
军机处是朝中第一重地,和内阁、六部不同的是,这里除了军机大臣、章京、苏拉之外,任何人都是不能随意进出其间的,也包括在内阁等地随处可见的各人的听差下人。这样一来,每天的早、中两顿饭如何料理就成了难题。
一般而言,早饭是由各人的听差带着,送自家老爷到了隆宗门前,就不能再向里面走,交给军机处苏拉,集中加热食用。而午饭,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同样,到了嘉庆年间,有一年的夏天,某位军机大臣大约是因为食水不洁,连着拉了好几天的肚子,嘉庆帝仁厚有加,听闻此事之后,特意下旨,军机大臣及章京用餐,改为由御膳房伺候——以此成为惯例。
御膳房是内务府第一利薮之地!每天只是猪就要用到整整二十口!其他鲜鱼水菜更是不计其数。其实,从乾隆时期开始,皇帝饮馔就已经不再由御膳房伺候。究其原因,主要是做得不好吃。
皇帝饮食之物,大多先做成半成品,置于黄砂碗中,放在铁板上,下面燃起火炭,碗上再加盖一层铁板,照样点燃木炭,这样两层加热,以保温度。等到皇帝传膳,取出黄砂碗,倾于御用瓷器中,扣上盖子,即可进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