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大明国师姜星火朱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仪礼司奏执事官行礼后,又经历了鸣鞭报时、赞礼鞠躬等漫长的仪式,方才到了山呼万岁的环节。
这时,便有御史跃跃欲试了。
然而面无表情的朱棣径直出声,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今日需往东郊祀坛祭祀,事从简。”
“只议两件事。”
“第一件,朕打算委任曹国公李景隆为正使,代表大明前往日本递交国书,诸卿可有异议?”
群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意欲何为。
跟当初夏原吉听到这个问题时的反应差不多。
唯独几个知道些洪武朝旧事的大臣沉思片刻,便觉得自己隐约猜透了皇上此举之深意。
怕不是要借刀杀人?
四年前,日本使者祖阿和博多海商肥富来大明,为表诚意,送还了被倭寇所虏的百姓若干人。
三年前,年轻的建文帝颁赐大统历,并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教僧一庵一如与日本的遣明使一同返回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亲自到兵库(今神户)港口迎接,并在京都北山金阁寺举行隆重的接诏仪式,承认日本是明朝的属国。
日本称臣时曾承诺:若大明能始终保证海路畅通,那么日本愿意每年朝贡,只求换得“勘合贸易”的待遇。
所谓所谓勘合,就是由明朝官方发行的木制贸易凭证,上面写有文字和签章,居中分割成两半,中日各执一半,按编号每次日方来航双方进行对合,吻合与否作为验明正身的标准。
如果可以达成勘合贸易,那么给日本带来的利益将相当巨大,进口的话比如在宁波购买价值二百五十文的生丝,到日本转手就可出售五千文,获利二十倍;出口的话比如从九州、四国岛装船出海的铜,一坨采购价十贯的铜块,明朝以四十到五十贯收购,获利四到五倍。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结束了南北朝割据后,对大明的态度产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原因。
当然了,建文帝虽然图样图森破,但长期的儒家教育也让他有了一个不算优点的优点,那就是不太瞧得起蛮夷,所以日本虽然来了好几趟遣明使,却始终没得到明朝这边勘合贸易的允许。
而如今,眼看距离日本承诺每年朝贡的期限将至,日本还是没动静,再加上大明换了皇帝却不来朝见,大明便以此为两个借口,在国书中狠狠地申斥了日本。
但大臣们,却没人想接这个差事。
这个差事难就难在既要代表大明居高临下狠狠训斥日本,又要不能被愤怒的小日子给抓起来或者直接砍了脑袋。
洪武朝的对日外交失败已经证明了,日本人有的时候还是挺有脾气的。
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通告*****登基的消息,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命日方严加取缔并早来称臣朝贡,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口气相当强硬。
杨载一行按照传统的赴日航线,从宁波出发后在日本九州上岸,本应送到京都天皇朝廷的诏书,却落入后醍醐天皇之子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手里,由于长期战乱,日本对中国发生的政权更替同样不明所以。
朱元璋充满威胁意味的诏谕唤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敌忾,以为又是一次‘元寇袭来’的前奏,执掌九州十年之久、势方炽的怀良亲王对朱元璋的诏谕嗤之以鼻,囚禁了杨载、吴文华等使臣,斩杀了五名随员。
如今,李景隆成功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也就说明在座的衮衮诸公,不用担心被皇帝随机选中当做正使,一不小心送人头啦!
于是乎,在众多大臣的默不作声下,派遣曹国公李景隆为正使的使团出使日本的事情,也就通过了。
“第二件,户部尚书夏原吉提议,请京师文武百官作为天下表率,认购第一批五年期‘大明国债’,息率为百分之八,直接从下月俸禄中扣除。”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
“这”
“太过分了吧?他怎么不自己掏钱买啊?”
“是啊,这不摆明坑人吗?”
朝廷的第一批五年期大明国债的发售,只在京师里发,如果按当前的白银价格计算,价值高达十六万余两白银,每份面值为一百文洪武通宝(工部宝源局所铸,建文通宝铸造时间短、流通数量少,且朱棣不承认建文通宝,永乐通宝又尚未面世)的债券,可以在未来五年后换取一百四十文永乐通宝。
如今计划向京城文武百官手上投送的大明国债约莫占据其中的五分之四,其中有一半都是打算用百官下个月的俸禄强制购买的。
强买强卖了属于是。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五年期的。
后面还有四年期、三年期、两年期甚至一年期。
谁知道会不会隔三差五就来一次?这次五年期的捏鼻子认了,下次四年期的呢?
如果一直这么搞下去,大明的京官们还活不活了?
要知道,如果大明国债想要达到回收大明宝钞所造成的泡沫的效果,那么必须在第一阶段,做到回笼大明全国市面上十分之一的大明宝钞。
而考虑过去发行的大明宝钞总量如果按照当下宝钞所能换的铜钱,也就是面值一千贯的宝钞,实际上可以换回八十贯的铜钱来计算对应的当下白银价格,那么全国大明宝钞的总量还是超过了数千万两白银之巨。
这里要说的是,仅仅是对应计算,既不代表大明真实存在这么多的白银,也不代表这些宝钞全部都是处于流动状态。
如果仅仅考虑在市面上流动的大明宝钞,那么这个数字无疑是要大大缩减的。
因此,即便夏原吉把第一批大明国债都卖出去了,跟庞大的大明宝钞整体存量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
克扣官员俸禄来认购,有个屁用?
正是因为这些官员看得明白,所以绝大多数官员都一致认为,五年后手里的大明国债也顶多只能收回成本,赚取不到利润,甚至可以说是赔本买卖!
而且,按照俸禄扣钱的话,其实官阶越高的官员,损失越大。
若是利息率是百分之五十,你看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会不会争先恐后地“掏钱上班”?
说白了,钱没给到位罢了。
“这个该死的老狐狸,真会趁火打劫啊.”
朝堂之上,不少大臣在心底破口大骂,脸色极为难看。
对于夏原吉的行径,众人自然愤怒无比。
而且,很多官员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墙倒众人推的好机会。
户部尚书这么让人眼馋的位置,君不见户部右侍郎刘观,此时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吗?
但奈何这些人手头上并没有什么关于夏原吉的黑材料,即便想将朝堂斗争拉到人身攻击的境地,也找不出合适的材料。
所以,既然没法就事论人,那就只能就事论事了。
在眼色或是比划着笏板交流后。
按照惯例,该是一众分属不同派系的马前卒出场了。
这些为恩师、上峰效命的低阶官员们,突出的就是一个敢喷不怕挨罚。
“陛下!臣恳请您拒绝夏尚书的请求!”
一名身材高瘦的御史出列,向朱棣谏言道:“这种事情绝不能答应,若按夏尚书说的做,朝廷不发俸禄,岂不会让我等臣下寒窗数十载,以后却每月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向地位卑贱的商贾借贷度日?如此一来,朝廷颜面何在?天下的儒生知道了,书院日后还怎么教导门生弟子?难道说当了官反倒不如不当?那谁还愿意出来为国家做事?官员又如何让世人敬重?还望陛下三思!”
听完这话,朱棣眉头皱紧,眼神深邃,似乎陷入沉思当中。
而他下首座位坐着的大皇子朱高炽,则是一副呆呆的表情,似乎眼下发生的事情都与他无关。
再下面应该存在的二皇子朱高煦和曹国公李景隆都不在,这次百官倒也没心思去管,只是以为曹国公被皇帝当做正使派往日本,定是去筹备出使事宜了。
至于殿内另一侧偏殿里,正在打坐等待的两位道门真人,倒也不无聊。
他们研究着手里制作精美、色泽鲜艳的“化肥仙丹”,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 -->>
仪礼司奏执事官行礼后,又经历了鸣鞭报时、赞礼鞠躬等漫长的仪式,方才到了山呼万岁的环节。
这时,便有御史跃跃欲试了。
然而面无表情的朱棣径直出声,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今日需往东郊祀坛祭祀,事从简。”
“只议两件事。”
“第一件,朕打算委任曹国公李景隆为正使,代表大明前往日本递交国书,诸卿可有异议?”
群臣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意欲何为。
跟当初夏原吉听到这个问题时的反应差不多。
唯独几个知道些洪武朝旧事的大臣沉思片刻,便觉得自己隐约猜透了皇上此举之深意。
怕不是要借刀杀人?
四年前,日本使者祖阿和博多海商肥富来大明,为表诚意,送还了被倭寇所虏的百姓若干人。
三年前,年轻的建文帝颁赐大统历,并派遣禅僧道彝天伦和教僧一庵一如与日本的遣明使一同返回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亲自到兵库(今神户)港口迎接,并在京都北山金阁寺举行隆重的接诏仪式,承认日本是明朝的属国。
日本称臣时曾承诺:若大明能始终保证海路畅通,那么日本愿意每年朝贡,只求换得“勘合贸易”的待遇。
所谓所谓勘合,就是由明朝官方发行的木制贸易凭证,上面写有文字和签章,居中分割成两半,中日各执一半,按编号每次日方来航双方进行对合,吻合与否作为验明正身的标准。
如果可以达成勘合贸易,那么给日本带来的利益将相当巨大,进口的话比如在宁波购买价值二百五十文的生丝,到日本转手就可出售五千文,获利二十倍;出口的话比如从九州、四国岛装船出海的铜,一坨采购价十贯的铜块,明朝以四十到五十贯收购,获利四到五倍。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结束了南北朝割据后,对大明的态度产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原因。
当然了,建文帝虽然图样图森破,但长期的儒家教育也让他有了一个不算优点的优点,那就是不太瞧得起蛮夷,所以日本虽然来了好几趟遣明使,却始终没得到明朝这边勘合贸易的允许。
而如今,眼看距离日本承诺每年朝贡的期限将至,日本还是没动静,再加上大明换了皇帝却不来朝见,大明便以此为两个借口,在国书中狠狠地申斥了日本。
但大臣们,却没人想接这个差事。
这个差事难就难在既要代表大明居高临下狠狠训斥日本,又要不能被愤怒的小日子给抓起来或者直接砍了脑袋。
洪武朝的对日外交失败已经证明了,日本人有的时候还是挺有脾气的。
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派杨载携诏书出使日本,通告*****登基的消息,同时谴责倭寇骚扰我东南沿海,命日方严加取缔并早来称臣朝贡,否则将出师讨伐云云,口气相当强硬。
杨载一行按照传统的赴日航线,从宁波出发后在日本九州上岸,本应送到京都天皇朝廷的诏书,却落入后醍醐天皇之子征西大将军怀良亲王手里,由于长期战乱,日本对中国发生的政权更替同样不明所以。
朱元璋充满威胁意味的诏谕唤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敌忾,以为又是一次‘元寇袭来’的前奏,执掌九州十年之久、势方炽的怀良亲王对朱元璋的诏谕嗤之以鼻,囚禁了杨载、吴文华等使臣,斩杀了五名随员。
如今,李景隆成功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也就说明在座的衮衮诸公,不用担心被皇帝随机选中当做正使,一不小心送人头啦!
于是乎,在众多大臣的默不作声下,派遣曹国公李景隆为正使的使团出使日本的事情,也就通过了。
“第二件,户部尚书夏原吉提议,请京师文武百官作为天下表率,认购第一批五年期‘大明国债’,息率为百分之八,直接从下月俸禄中扣除。”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
“这”
“太过分了吧?他怎么不自己掏钱买啊?”
“是啊,这不摆明坑人吗?”
朝廷的第一批五年期大明国债的发售,只在京师里发,如果按当前的白银价格计算,价值高达十六万余两白银,每份面值为一百文洪武通宝(工部宝源局所铸,建文通宝铸造时间短、流通数量少,且朱棣不承认建文通宝,永乐通宝又尚未面世)的债券,可以在未来五年后换取一百四十文永乐通宝。
如今计划向京城文武百官手上投送的大明国债约莫占据其中的五分之四,其中有一半都是打算用百官下个月的俸禄强制购买的。
强买强卖了属于是。
而且,这还只是第一批五年期的。
后面还有四年期、三年期、两年期甚至一年期。
谁知道会不会隔三差五就来一次?这次五年期的捏鼻子认了,下次四年期的呢?
如果一直这么搞下去,大明的京官们还活不活了?
要知道,如果大明国债想要达到回收大明宝钞所造成的泡沫的效果,那么必须在第一阶段,做到回笼大明全国市面上十分之一的大明宝钞。
而考虑过去发行的大明宝钞总量如果按照当下宝钞所能换的铜钱,也就是面值一千贯的宝钞,实际上可以换回八十贯的铜钱来计算对应的当下白银价格,那么全国大明宝钞的总量还是超过了数千万两白银之巨。
这里要说的是,仅仅是对应计算,既不代表大明真实存在这么多的白银,也不代表这些宝钞全部都是处于流动状态。
如果仅仅考虑在市面上流动的大明宝钞,那么这个数字无疑是要大大缩减的。
因此,即便夏原吉把第一批大明国债都卖出去了,跟庞大的大明宝钞整体存量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
克扣官员俸禄来认购,有个屁用?
正是因为这些官员看得明白,所以绝大多数官员都一致认为,五年后手里的大明国债也顶多只能收回成本,赚取不到利润,甚至可以说是赔本买卖!
而且,按照俸禄扣钱的话,其实官阶越高的官员,损失越大。
若是利息率是百分之五十,你看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会不会争先恐后地“掏钱上班”?
说白了,钱没给到位罢了。
“这个该死的老狐狸,真会趁火打劫啊.”
朝堂之上,不少大臣在心底破口大骂,脸色极为难看。
对于夏原吉的行径,众人自然愤怒无比。
而且,很多官员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墙倒众人推的好机会。
户部尚书这么让人眼馋的位置,君不见户部右侍郎刘观,此时已经有些按捺不住了吗?
但奈何这些人手头上并没有什么关于夏原吉的黑材料,即便想将朝堂斗争拉到人身攻击的境地,也找不出合适的材料。
所以,既然没法就事论人,那就只能就事论事了。
在眼色或是比划着笏板交流后。
按照惯例,该是一众分属不同派系的马前卒出场了。
这些为恩师、上峰效命的低阶官员们,突出的就是一个敢喷不怕挨罚。
“陛下!臣恳请您拒绝夏尚书的请求!”
一名身材高瘦的御史出列,向朱棣谏言道:“这种事情绝不能答应,若按夏尚书说的做,朝廷不发俸禄,岂不会让我等臣下寒窗数十载,以后却每月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向地位卑贱的商贾借贷度日?如此一来,朝廷颜面何在?天下的儒生知道了,书院日后还怎么教导门生弟子?难道说当了官反倒不如不当?那谁还愿意出来为国家做事?官员又如何让世人敬重?还望陛下三思!”
听完这话,朱棣眉头皱紧,眼神深邃,似乎陷入沉思当中。
而他下首座位坐着的大皇子朱高炽,则是一副呆呆的表情,似乎眼下发生的事情都与他无关。
再下面应该存在的二皇子朱高煦和曹国公李景隆都不在,这次百官倒也没心思去管,只是以为曹国公被皇帝当做正使派往日本,定是去筹备出使事宜了。
至于殿内另一侧偏殿里,正在打坐等待的两位道门真人,倒也不无聊。
他们研究着手里制作精美、色泽鲜艳的“化肥仙丹”,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