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无为之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才子,你不会就说完了吧?”陶火又急了:“你能不能给我讲得详细一点,你知道的,在这方面,我几乎是个科盲。”
“要讲起弓形虫的前生来世,也是有点啰嗦的,你得有点耐心。”王土说着,把空杯子递给白冰,白冰给水杯加满水。
“好吧,那我们就洗耳恭听了”白冰好像是在替陶火求情似的。
王土终于把已经夹在手里很久的那支烟点上,看了一眼霍东,有点多此一举的说道:“那今天我就班门弄斧了,就当是给陶警官做一下科普。”在吞云吐雾中,王土开始了“有关弓形虫的科普讲座”。
【4-4】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或者弓形体,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广泛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弓形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等五种形态。弓形虫生活史比较复杂,需要两个宿主,以分别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
弓形虫在猫科动物内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故猫是其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在人和其他动物内进行无性生殖,故人和其它多种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弓形虫对宿生的选择性不高,除哺乳动物外,还可寄生在鸟类、鱼类及部分爬行类动物体内。对组织的选择也不高,可寄生在除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内。
弓形虫在地求上已经存活约4800万年,它的出现远远早于人类。
那弓形虫是怎么存活的呢?
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寄生在它的最终宿主——猫的小肠内。进行生殖后,产出类似卵的囊合子,并随猫的粪便排出,这些卵在猫的粪便中经过1-5天的培养后,就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
那弓形虫又是怎么回到它的最终宿主身上的呢?
这正是弓形虫最令人感到诡异的地方。它会寻找到机会感染到老鼠,那它为什么选择感染老鼠呢?很显然,因为老鼠是它的最终宿主——猫最喜欢的美食。
也就是说弓形虫为讨好它的最终宿主——猫,而选择感染老鼠。弓形虫进入鼠体后,就会劫持老鼠的树突细胞,在鼠体内来去自如,无视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甚至突破老鼠的血脑屏障,改变老鼠的多巴胺分泌机制,对冒险行为提供更多的多巴胺快乐奖励,让老鼠对冒险充满了强烈的欲望。
同时,弓形虫还控制了老鼠的嗅觉受体,让老鼠对猫的尿液和气味失去敏感,从而让老鼠彻底失去对它的捕食者——猫的所有恐惧。这样一来,被感染的老鼠有事没事的总爱在猫的地盘里整天闲逛……这一下,猫就能轻而易举的捕食到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猫吃了老鼠,弓形虫就顺利的找到了它的最终宿主,完美的完成了它轮回的使命。
几千万年来,弓形虫都是遵循这样的繁殖轨迹,生生不息。
至于它为什么聪明到会选择猫科动物——这种顶级捕食者作为它的最终宿主,让它只有(4-7)x(2-4)um的微小生命体能够与动物之王一起共生共荣,至今也是一个让人困惑不已的谜题。
而当人类半路杀出时,弓形虫却适时的找到了与人类共处的方式。
人类感染弓形虫,患上弓形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获得性和先天性。获得性(也称后天获得性)主要是因为人们食用被弓形虫感染的食物和接触被弓形虫感染的动物所致,人和人之间也可以相互传染。患弓形虫病的男性精液中,也带有弓形虫包囊,可以通过x行为互相传染。
先天性弓形虫病只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则是出生数月后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多数婴儿出生时可无症状,但其中部分(约12%-50%)会在出生数月和数年后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障碍或智力迟钝等。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较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表现更为复杂。
首先,免疫功能正常的获得性弓形虫病人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有症状者约10%-2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夜间出汗、肌肉疼痛、咽痛、皮疹、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等,其中淋巴结肿大较为突出。
其次,免疫功能缺陷的获得性弓形虫病人感染的危险性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肿大病变可不明显,可能出现广泛播散和迅速发生的致命性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皮疹、肝脾肿大、心肌炎、肌炎、丸炎……甚至会引起脑弓形虫病,典型的脑弓形虫病以亚急性方式起病,会引起头痛、偏瘫、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神志不清、昏速休克等症状。
不管是先天性还是获得性,多数弓形虫患者的症状,在持续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除。
但值得注意的是,症状消失了,但弓形虫仍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免疫系统无法自行消除,抗生素也无法触及。一旦免疫系统低下或受到损伤,弓形虫就会被重新激活,卷土重来,并且跨越血脑屏障,随血液流遍全身。
综上所述,弓形虫必将长久的陪伴着人类,人类无法对其进行根除,也没必要将其根除。
人类要彻底灭绝弓形虫,那就等同于要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里,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少量病菌的存在,不但没有大危害,反而可以促进和提高人们对弓形虫的免疫抗体。
自1900年Lave?ran发现弓形虫的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努力探索,历经100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明确了弓形虫在寄生虫中的分类;创造了20多种检验的方法;发现了多种可抑制弓形虫的药物……
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及神经学教授盖理·温克博士,带领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指出:弓形虫感染让男性更外向、爱冒险;而女性则更多虑且滥交,甚至容易产生自杀的倾向。
不久前,有一项针对美国1300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选择“管理和创业”的人数上,弓形虫感染者是未感染者的1.7倍,相关的数据还显示,感染率高的地方,企业家人数也更多。
种种数据显示:精英人士感染弓形虫的概率是非精英人士的两倍以上。
那弓形虫会不会像却持老鼠的树突细胞一样,却持人类的“思维”呢?这就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了……
才子,你不会就说完了吧?”陶火又急了:“你能不能给我讲得详细一点,你知道的,在这方面,我几乎是个科盲。”
“要讲起弓形虫的前生来世,也是有点啰嗦的,你得有点耐心。”王土说着,把空杯子递给白冰,白冰给水杯加满水。
“好吧,那我们就洗耳恭听了”白冰好像是在替陶火求情似的。
王土终于把已经夹在手里很久的那支烟点上,看了一眼霍东,有点多此一举的说道:“那今天我就班门弄斧了,就当是给陶警官做一下科普。”在吞云吐雾中,王土开始了“有关弓形虫的科普讲座”。
【4-4】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或者弓形体,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原虫,广泛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弓形虫的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等五种形态。弓形虫生活史比较复杂,需要两个宿主,以分别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阶段。
弓形虫在猫科动物内进行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故猫是其终宿主兼中间宿主。在人和其他动物内进行无性生殖,故人和其它多种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弓形虫对宿生的选择性不高,除哺乳动物外,还可寄生在鸟类、鱼类及部分爬行类动物体内。对组织的选择也不高,可寄生在除红细胞以外的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内。
弓形虫在地求上已经存活约4800万年,它的出现远远早于人类。
那弓形虫是怎么存活的呢?
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寄生在它的最终宿主——猫的小肠内。进行生殖后,产出类似卵的囊合子,并随猫的粪便排出,这些卵在猫的粪便中经过1-5天的培养后,就可以感染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
那弓形虫又是怎么回到它的最终宿主身上的呢?
这正是弓形虫最令人感到诡异的地方。它会寻找到机会感染到老鼠,那它为什么选择感染老鼠呢?很显然,因为老鼠是它的最终宿主——猫最喜欢的美食。
也就是说弓形虫为讨好它的最终宿主——猫,而选择感染老鼠。弓形虫进入鼠体后,就会劫持老鼠的树突细胞,在鼠体内来去自如,无视鼠体内的免疫系统,甚至突破老鼠的血脑屏障,改变老鼠的多巴胺分泌机制,对冒险行为提供更多的多巴胺快乐奖励,让老鼠对冒险充满了强烈的欲望。
同时,弓形虫还控制了老鼠的嗅觉受体,让老鼠对猫的尿液和气味失去敏感,从而让老鼠彻底失去对它的捕食者——猫的所有恐惧。这样一来,被感染的老鼠有事没事的总爱在猫的地盘里整天闲逛……这一下,猫就能轻而易举的捕食到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猫吃了老鼠,弓形虫就顺利的找到了它的最终宿主,完美的完成了它轮回的使命。
几千万年来,弓形虫都是遵循这样的繁殖轨迹,生生不息。
至于它为什么聪明到会选择猫科动物——这种顶级捕食者作为它的最终宿主,让它只有(4-7)x(2-4)um的微小生命体能够与动物之王一起共生共荣,至今也是一个让人困惑不已的谜题。
而当人类半路杀出时,弓形虫却适时的找到了与人类共处的方式。
人类感染弓形虫,患上弓形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类:获得性和先天性。获得性(也称后天获得性)主要是因为人们食用被弓形虫感染的食物和接触被弓形虫感染的动物所致,人和人之间也可以相互传染。患弓形虫病的男性精液中,也带有弓形虫包囊,可以通过x行为互相传染。
先天性弓形虫病只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受染胎儿或婴儿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有的则是出生数月后甚至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先天性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不一,多数婴儿出生时可无症状,但其中部分(约12%-50%)会在出生数月和数年后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斜视、失明、癫痫、精神障碍或智力迟钝等。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较先天性弓形虫病的表现更为复杂。
首先,免疫功能正常的获得性弓形虫病人大多数表现为无症状,有症状者约10%-2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不适、夜间出汗、肌肉疼痛、咽痛、皮疹、肝、脾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等等,其中淋巴结肿大较为突出。
其次,免疫功能缺陷的获得性弓形虫病人感染的危险性极大,特别是潜在性感染的复发。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肿大病变可不明显,可能出现广泛播散和迅速发生的致命性感染,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皮疹、肝脾肿大、心肌炎、肌炎、丸炎……甚至会引起脑弓形虫病,典型的脑弓形虫病以亚急性方式起病,会引起头痛、偏瘫、癫痫发作,视力障碍、神志不清、昏速休克等症状。
不管是先天性还是获得性,多数弓形虫患者的症状,在持续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除。
但值得注意的是,症状消失了,但弓形虫仍在体内,处于“休眠”状态,免疫系统无法自行消除,抗生素也无法触及。一旦免疫系统低下或受到损伤,弓形虫就会被重新激活,卷土重来,并且跨越血脑屏障,随血液流遍全身。
综上所述,弓形虫必将长久的陪伴着人类,人类无法对其进行根除,也没必要将其根除。
人类要彻底灭绝弓形虫,那就等同于要生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里,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少量病菌的存在,不但没有大危害,反而可以促进和提高人们对弓形虫的免疫抗体。
自1900年Lave?ran发现弓形虫的存在以来,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努力探索,历经100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明确了弓形虫在寄生虫中的分类;创造了20多种检验的方法;发现了多种可抑制弓形虫的药物……
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及神经学教授盖理·温克博士,带领研究团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指出:弓形虫感染让男性更外向、爱冒险;而女性则更多虑且滥交,甚至容易产生自杀的倾向。
不久前,有一项针对美国1300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选择“管理和创业”的人数上,弓形虫感染者是未感染者的1.7倍,相关的数据还显示,感染率高的地方,企业家人数也更多。
种种数据显示:精英人士感染弓形虫的概率是非精英人士的两倍以上。
那弓形虫会不会像却持老鼠的树突细胞一样,却持人类的“思维”呢?这就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