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la.org,大国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章及下章将讲述塔斯曼帝国灭亡过程中,帝国内战的四场关键性战役,原想以“四战”为名,但“勇气”“赏钱”两题,一针见血,揭出本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这里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甚至死亡。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当你在战争中失败,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塔斯曼帝国灭亡多年后,经历过当年“死”与“亡”的极少数幸存者,参加过这场民族独立战争获得民族独立生存权益的胜利者,将依照时间顺序与我们一起还原这场帝国内战中那四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第一场战役——扎马山谷战役。(此地大致地理位置类似于历史上迦太基战略要地,扎马)
塔斯曼帝国的异教徒城市维拉,位于内海半岛上,三面环海,海对面不远就是敌对国家的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B世纪96年1月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叛乱”,可谓是起义军的诞生之战。作为军事工业重镇城市维拉的英勇市民及附近六万之众的帝国外族边防军队一起背弃了帝国。维拉守军开帝国外族军队大规模反叛帝国之首,这可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堪比黄花岗,南昌。自此,帝国军的炮灰们终于有了勇气,大批外族帝国军勇敢地走向了起义……起义军也随着这些起义诞生,壮大,一步步成为能独立与帝国军抗衡的力量,被奴役众民族自己的人民武装。
塔斯曼帝国西部地区的米尔族神圣自由军就是一支人民武装,一支正陷入与塔斯曼帝国军苦战的起义武装。
这支部队的基干力量来自于光荣起义的三个原塔斯曼帝国米尔族军队独立骑兵师。这是帝国西部还没来得及改步兵的骑兵部队之一。米尔族是牧马人,他们从不缺喂马的草料。B96年的三月三十日,塔斯曼帝国西部军区命令这三个独立师做好开拔准备,赴东部平叛。具体的起义诱因,当时的真实情形谁也记不清了。这事的说法也很多:这三个独立师没拿到白银发的开拔军饷,用废纸纸币发的;附近的米尔族人有人叛乱,对其渗透策反;三个师长从军内其他渠道得知战况不利,他们的部队将作为炮灰;这一地区帝国本族部队早都调走去东边平叛了,可以………总之,他们果断反了。
四月二日,这些米尔族独立师起义了。三个起义独立师资格最老也是军事能力最强的师长阿龙卡曼被推举为起义军领袖。当地为米尔族聚居区,起义队伍几天内就扩展至近七万之众,新加入小伙子们自带刀枪,很多还带了两匹马。为便于指挥,三个起义师长将部队扩编为三个骑兵军,军辖三个师,师辖四个团,团辖八个骑兵连和机枪连、特务连共十个连,兵员1700人乘马2000匹。
这三个师只有少量的备用武器,这导致了起义军中占总数半数以上的新兵是没有制式装备的。好在这些来自草原牧民的士兵都带着家里用的土家伙,打起来还不至于上演马刀挥舞。起义军每个士兵都有两件以上武器,马刀加长短土枪,马刀加帝国军制式枪支。本乡本族自家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了。可同样出身于草原骑兵的帝国本族军也不是吃素的。
从4月10日开始,起义军见识了帝国本族军的“不凡武功”。
4月10日凌晨,多处起义军营地遭到了突袭,众多还在睡觉的起义军在突如而至的厄运中结束了起义生涯。当天,毫无准备的起义军队伍被帝国本族军队精锐骑兵横扫。当天,起义军被成建制的消灭了三分之一。
帝国本族军的骑兵不是一个月前调走了吗?明明亲眼看见他们开拔经过这里的。难道是帝国本族骑兵部队半路又折了回来了?
这一地区的帝国本族骑兵部队是被调走了,也没有回来。这些骑兵是来自西部军区南侧边境的帝国边防军,一位少将军长指挥的两个骑兵师。他们本来也奉命开拔去东部平叛,途中接到上级命令“灭了后方的火再走。”在西部军区确认叛乱情况属实后,离叛军最近的帝国本族军队就是这两个师了,他们被付以重任。第一天确实打得很棒,边防军,果然出手不凡。
……
一天就被歼灭了两万人。“这仗不好打啊!”其实与起义军作战的帝国军也深有同感,四月十号这天他们也遭遇了不小的伤亡。米尔人也是彪悍的马上民族,可不是那些农耕地区的两脚羊。早上的突袭中,没有拿到武器的米尔族士兵竟然用自己当绊马索,给战友创造歼敌条件。在敌军突袭中,米尔族人没有一个逃的,全部是战斗到底,战斗到死。到了下午,完全成了双方的对攻,硬碰硬。帝国军仗着师属独立骑兵营的重机枪才撑住局面,米尔人成建制的迎着密集子弹挥舞着马刀冲击,丝毫不退。“这是炮灰军吗??怎么这么能打??”
为自己而战,谁都这样能打。此后几天,双方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4月17日,前帝国军师长起义军领袖阿龙卡曼从他仍在帝国军中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很糟的消息——帝国西部军区增派了援军,三个骑兵师,五日内到。随后将发起对他的歼灭性战役。
生死攸关的时刻,阿龙卡曼想起一个地方,决定冒险赌一把,利用目前仅有的兵力优势立即对当面之敌发起决战。马上动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4月18日凌晨,阿龙卡曼组织的起义军精锐骑兵部队约1000余人袭击了帝国军的补给屯放点。帝国军丝毫不客气的包围了这些起义军精锐,早有准备的阿龙卡曼不含糊,附近等待的第二梯队2000人出击,这支起义军骑兵及时赶到,打破包围救走了战友,朝着战区帝国军属于控制区的扎马山谷方向撤离。帝国军的指挥官很恼火,见敌军逃跑的方向是友军控制地区,两个师的主力放心大胆的追了出去。
当天上午10时,起义军逃入扎马山谷,帝国军兵分两路,堵住南北谷口,那个山谷两边山势陡峻,只有南北两个出口骑兵可以出入。这里已临近沙漠,军事地图显示山谷中没有水,敌军好像也没带水。帝国军决定,等上一个中午,下午甚至临近黄昏再反起攻击,要么全歼敌军,要么缴获敌军战马。
下午15时,帝国军杀进山谷。可起义军并没有因为劳累干渴而不堪一击(当天凌晨马队运的水和干粮就放那里了),帝国军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到16时,两处谷口的帝国军发现自己也被包围了,被夹击了。他们只好转攻为守,两面应敌,后悔没带炮过来,独立骑兵营也只带去了一个。主力所在山口的师属独立骑兵营架起重机枪,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打击敌军,起义军不断往上冲,人马死尸遍地,其状甚惨……主力部队打得很欢,助攻部队那边却因为没有自动火力很快就没了动静。
临近下午16时50分,机枪没子弹了,帝国军骑兵冲出去跟人数绝对占优的起义军展开马刀对砍……
当晚,起义军夜袭了帝国军的营地,缴获了大批重武器。
至此,奉命来这里镇压阿龙卡曼起义军武装的两个塔斯阿曼帝国军骑兵师被起义军全数歼灭。
阿龙卡曼赢了,名声大震,周边呼应者四起,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加入这支起义军。
几天后,4月22日,第二批镇压部队如期赶到,这三个骑兵师中有一个是外族人骑兵师。受阿龙卡曼这次胜利鼓舞,这个外族人骑兵师战场起义加入起义军。其余两个帝国本族人骑兵师只能采取防守态势,在交通线和核心城镇筑垒防御,坚守不出。起义军趁势坐大,并于次月切断了守军的补给。
4月24日,起义的南部边防军某外族骑兵独立师加入阿龙卡曼起义军队伍。
自4月下旬起,帝国军主力忙于剿灭南部边疆地区的叛乱,完全忽略了这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趁机做大。
5月10日,起义军发展成为一支十万人的武装力量,拥有火炮近百门。
5月13日,起义军对该地区的帝国本族军队发起了歼灭战。
5月中旬,塔斯曼帝国国内已是烽火遍地,无暇顾及这支非重要地区的杂牌武装,帝国参谋部把这支武装排到了打击序列的最后位置。
6月中旬,帝国参谋部再次关注这支起义军时,帝国高层惊奇的发现,这支军队的规模早已超乎他们想象。
6月下旬,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作战部队三十万人之众,拥有4个大编制骑兵军,一个独立炮兵师,一个精锐独立骑兵师的强大武装力量,成为帝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叛军”。
此时的帝国军忙于平定东部的叛乱,短期内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现有机动兵力几乎不可能剿灭该部,只得抽调拼凑新编了30万大军,部署于起义地区东南侧翼,以期能够防范牵制该部。而临危受命作为这30万大军指挥官,曾饱受皇族上级压制的帝国陆军中将,阿卡那托雷于B96年7月底自立为帝国皇帝,后来的历史学术界称此人为“7月皇帝”。这位阿卡那托雷自始至终没有向任何方面投降,但他自立为皇帝、划疆土自治、设置疆土内官员、制定并推行自治法律等一系列高大上作为,给帝国造成的损害远甚于任何投降或叛变将领。
“自立为皇帝的都有了,这样搞都可以。那么我们私自通敌,我们向敌军投降,我们战地起义,我们率部叛变,怎么就不可以,又有什么不可以!!”
扎马山谷战役就是起义军独立抗衡帝国军并取得胜利的第一战,意义不凡。尽管那是一次皮洛士式胜利。(西方谚语,意指代价高昂的胜利,得不偿失的胜利,白话汉语或可译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小说中的起义军比这还要惨。)
附:帝国军骑兵师编制
骑兵师辖三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师属独立骑兵营;每团4营,每营4连,每连2排,每排2班,每班士兵14名。全团共有战斗兵896名,另有勤杂兵596名,备补兵108名,战马1056匹。炮营装备可拆可驮载的80毫米榴弹炮18门。独立骑兵营辖一个骑兵连和三个重机枪连(全营18挺13毫米重机枪,马匹驮载),全师官兵6400余名,乘马驮马共计7000余匹。骑兵师骑兵单兵轻武器方面极为精良,每人配备有三大件,短步枪1支,左轮手枪1支及弯刀1把。
该型师属于典型的冲击型骑兵师,又叫兵力冲击型骑兵师。在团一级及团以下自动火力配置上严重不足,因此无法在防守作战中发挥同等级别步兵部队的防御作用。
。。
第二场战役——迪尔会战。
B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那一年的帝国历史以叛乱作为开始。
B96年1月1日,工业重镇城市,异教徒城市维拉,一次极为经典的外援型叛乱。次月,帝国确信,维拉真的丢了。
维拉丢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对帝国国防力量来说,维拉实在是太重要了。帝国陆军所有的重型大口径机枪和弹药,所有的自产100毫米加农炮以及炮弹也都来自维拉。
貌似从此就必须要花钱国外买枪炮喽??那时还不至于到那步。
塔斯曼帝国在内地迪尔还有另一处军工生产基地,但迪尔的产量和重要程度都不及维拉。维拉生产100毫米野炮及少量炮弹,13毫米口径重机枪及该机枪子弹和少量6毫米口径步枪;迪尔生产80毫米火炮,配用的80毫米炮弹,各种弹种的100毫米炮弹,轻机枪,步枪及其配用的6毫米口径子弹,弹药生产能力基本都被配置在迪尔。
维拉丢了,还有迪尔。短期内帝国陆军部队不会沦为无武装的羔羊。
时间转眼到了4月份中旬,随着叛乱愈演愈烈,原来在绝对安全地区的军工重镇迪尔距离平叛前线越来越近了。
几乎所有外族人都看出来了,帝国的平叛,越平越叛,叛军逆贼越剿越多。很多还暂时在帝国统治区的外族人都有想法了。作为外族地区的维拉也不列外,这里军工厂的异教徒技术工人很多都是维拉调来的。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塔斯曼帝国并不是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大,也很清楚这很可能是帝国最后的日子了。
。。
帝国军很清楚仅存军工基地迪尔城的重要性,同样来自帝国军系统的叛军也很清楚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某大国武器供给的叛军,更是对迪尔这个军工基地垂涎三尺。
4月中旬,扎马山谷战役,叛军胜利。胜利的是一支没有某大国作为靠山,没有任何军火接济,完全靠自己的叛军。各路叛军为此军心士气大振。
4月底,各种性质的叛军都开始了主动进攻。连那些从没当过正规军,更没有任何外国靠山,堪称地摊最低档次的部族武装叛军也敢于主动攻击帝国军了。八方有难四处起火,帝国军必然是兵力捉襟见肘。
为应对这一困局,帝国军果断放弃了没有价值的地区,收拢集中兵力,转入重点防御,重点进攻相结合的重兵集团攻防模式。军工重镇迪尔就是重点防御地区中的防御重点。
帝国军这边是集中兵力重点防御重点进攻,起义军或者说叛军那边不少队伍却都进入了狗胆包天模式。
很多部族武装面对优势帝国军也敢打,结果只能是在抱团的帝国军石头面前充当破碎的鸡蛋,然后被帝国军的反击一扫而光,顺利剿灭之。
很多草根起义者领导的梦之队起义军,妄想凭借那点实力改天换地弄个国,主动出击暴露目标,或是集体做梦洗脑开会,多数结果都是被帝国军瞬间剿灭。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的这种草根梦之队还是被前帝国军剿灭的,理由是阻碍交通有损市容拒不服从管理等等。三无一胡的暴乱渣渣谁都看着恶应人,算是以前的战友互助打扫卫生吧。
啥子叫“三无一胡”??抗战时期就有这个词了,据说是薛岳长官造的。背后没有靠山,队伍没有实力,领导没有本事,还尼玛装比胡折腾。这路货色绝对的有碍观瞻,搁到新国家和旧帝国都是垃圾。活该被叛军和帝国军合伙剿灭。
正规军作战就是有效率,几天功夫战场卫生搞掂了。
与那些机枪都当成重武器的恶心下作民间渣渣武装相比,帝国军与前帝国军之间正规军对决才有技术含量。军人之间的战斗清爽洒脱的开打了。
应对帝国军重兵扫荡战术,叛军自然也是集结成重兵集团。重兵集团之间的碰撞,战火空前的激烈。
洒脱自在,绝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叛军都知道绝无回头路。你叛了,那你就叛到底,即使输了战斗到死,昔日战友也敬你是条好汉。降了只会死的没有尊严。这就是蛮族帝国几百年野蛮统治给文明人血管里注入的强悍与勇敢。
那些连续几代都是高级将领的现任将军们挥洒着自己的军... -->>
(本章及下章将讲述塔斯曼帝国灭亡过程中,帝国内战的四场关键性战役,原想以“四战”为名,但“勇气”“赏钱”两题,一针见血,揭出本质。)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出自《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这里所说的“兵”,指的是“战争”、“国防”和“军队”。兵凶战危,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残酷的竞争。它是解决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的最后手段,它用实力说话,它用流血的方式来最终强迫失败者臣服,甚至死亡。战争的结局,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惨痛的代价和最极端的选择来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当你在战争中失败,必须接受“死”与“亡”的现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塔斯曼帝国灭亡多年后,经历过当年“死”与“亡”的极少数幸存者,参加过这场民族独立战争获得民族独立生存权益的胜利者,将依照时间顺序与我们一起还原这场帝国内战中那四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第一场战役——扎马山谷战役。(此地大致地理位置类似于历史上迦太基战略要地,扎马)
塔斯曼帝国的异教徒城市维拉,位于内海半岛上,三面环海,海对面不远就是敌对国家的军事要塞和海军基地。B世纪96年1月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伟大的“叛乱”,可谓是起义军的诞生之战。作为军事工业重镇城市维拉的英勇市民及附近六万之众的帝国外族边防军队一起背弃了帝国。维拉守军开帝国外族军队大规模反叛帝国之首,这可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堪比黄花岗,南昌。自此,帝国军的炮灰们终于有了勇气,大批外族帝国军勇敢地走向了起义……起义军也随着这些起义诞生,壮大,一步步成为能独立与帝国军抗衡的力量,被奴役众民族自己的人民武装。
塔斯曼帝国西部地区的米尔族神圣自由军就是一支人民武装,一支正陷入与塔斯曼帝国军苦战的起义武装。
这支部队的基干力量来自于光荣起义的三个原塔斯曼帝国米尔族军队独立骑兵师。这是帝国西部还没来得及改步兵的骑兵部队之一。米尔族是牧马人,他们从不缺喂马的草料。B96年的三月三十日,塔斯曼帝国西部军区命令这三个独立师做好开拔准备,赴东部平叛。具体的起义诱因,当时的真实情形谁也记不清了。这事的说法也很多:这三个独立师没拿到白银发的开拔军饷,用废纸纸币发的;附近的米尔族人有人叛乱,对其渗透策反;三个师长从军内其他渠道得知战况不利,他们的部队将作为炮灰;这一地区帝国本族部队早都调走去东边平叛了,可以………总之,他们果断反了。
四月二日,这些米尔族独立师起义了。三个起义独立师资格最老也是军事能力最强的师长阿龙卡曼被推举为起义军领袖。当地为米尔族聚居区,起义队伍几天内就扩展至近七万之众,新加入小伙子们自带刀枪,很多还带了两匹马。为便于指挥,三个起义师长将部队扩编为三个骑兵军,军辖三个师,师辖四个团,团辖八个骑兵连和机枪连、特务连共十个连,兵员1700人乘马2000匹。
这三个师只有少量的备用武器,这导致了起义军中占总数半数以上的新兵是没有制式装备的。好在这些来自草原牧民的士兵都带着家里用的土家伙,打起来还不至于上演马刀挥舞。起义军每个士兵都有两件以上武器,马刀加长短土枪,马刀加帝国军制式枪支。本乡本族自家人,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了。可同样出身于草原骑兵的帝国本族军也不是吃素的。
从4月10日开始,起义军见识了帝国本族军的“不凡武功”。
4月10日凌晨,多处起义军营地遭到了突袭,众多还在睡觉的起义军在突如而至的厄运中结束了起义生涯。当天,毫无准备的起义军队伍被帝国本族军队精锐骑兵横扫。当天,起义军被成建制的消灭了三分之一。
帝国本族军的骑兵不是一个月前调走了吗?明明亲眼看见他们开拔经过这里的。难道是帝国本族骑兵部队半路又折了回来了?
这一地区的帝国本族骑兵部队是被调走了,也没有回来。这些骑兵是来自西部军区南侧边境的帝国边防军,一位少将军长指挥的两个骑兵师。他们本来也奉命开拔去东部平叛,途中接到上级命令“灭了后方的火再走。”在西部军区确认叛乱情况属实后,离叛军最近的帝国本族军队就是这两个师了,他们被付以重任。第一天确实打得很棒,边防军,果然出手不凡。
……
一天就被歼灭了两万人。“这仗不好打啊!”其实与起义军作战的帝国军也深有同感,四月十号这天他们也遭遇了不小的伤亡。米尔人也是彪悍的马上民族,可不是那些农耕地区的两脚羊。早上的突袭中,没有拿到武器的米尔族士兵竟然用自己当绊马索,给战友创造歼敌条件。在敌军突袭中,米尔族人没有一个逃的,全部是战斗到底,战斗到死。到了下午,完全成了双方的对攻,硬碰硬。帝国军仗着师属独立骑兵营的重机枪才撑住局面,米尔人成建制的迎着密集子弹挥舞着马刀冲击,丝毫不退。“这是炮灰军吗??怎么这么能打??”
为自己而战,谁都这样能打。此后几天,双方多次交手,互有胜负。
4月17日,前帝国军师长起义军领袖阿龙卡曼从他仍在帝国军中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很糟的消息——帝国西部军区增派了援军,三个骑兵师,五日内到。随后将发起对他的歼灭性战役。
生死攸关的时刻,阿龙卡曼想起一个地方,决定冒险赌一把,利用目前仅有的兵力优势立即对当面之敌发起决战。马上动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4月18日凌晨,阿龙卡曼组织的起义军精锐骑兵部队约1000余人袭击了帝国军的补给屯放点。帝国军丝毫不客气的包围了这些起义军精锐,早有准备的阿龙卡曼不含糊,附近等待的第二梯队2000人出击,这支起义军骑兵及时赶到,打破包围救走了战友,朝着战区帝国军属于控制区的扎马山谷方向撤离。帝国军的指挥官很恼火,见敌军逃跑的方向是友军控制地区,两个师的主力放心大胆的追了出去。
当天上午10时,起义军逃入扎马山谷,帝国军兵分两路,堵住南北谷口,那个山谷两边山势陡峻,只有南北两个出口骑兵可以出入。这里已临近沙漠,军事地图显示山谷中没有水,敌军好像也没带水。帝国军决定,等上一个中午,下午甚至临近黄昏再反起攻击,要么全歼敌军,要么缴获敌军战马。
下午15时,帝国军杀进山谷。可起义军并没有因为劳累干渴而不堪一击(当天凌晨马队运的水和干粮就放那里了),帝国军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不到16时,两处谷口的帝国军发现自己也被包围了,被夹击了。他们只好转攻为守,两面应敌,后悔没带炮过来,独立骑兵营也只带去了一个。主力所在山口的师属独立骑兵营架起重机枪,发挥自己的火力优势打击敌军,起义军不断往上冲,人马死尸遍地,其状甚惨……主力部队打得很欢,助攻部队那边却因为没有自动火力很快就没了动静。
临近下午16时50分,机枪没子弹了,帝国军骑兵冲出去跟人数绝对占优的起义军展开马刀对砍……
当晚,起义军夜袭了帝国军的营地,缴获了大批重武器。
至此,奉命来这里镇压阿龙卡曼起义军武装的两个塔斯阿曼帝国军骑兵师被起义军全数歼灭。
阿龙卡曼赢了,名声大震,周边呼应者四起,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加入这支起义军。
几天后,4月22日,第二批镇压部队如期赶到,这三个骑兵师中有一个是外族人骑兵师。受阿龙卡曼这次胜利鼓舞,这个外族人骑兵师战场起义加入起义军。其余两个帝国本族人骑兵师只能采取防守态势,在交通线和核心城镇筑垒防御,坚守不出。起义军趁势坐大,并于次月切断了守军的补给。
4月24日,起义的南部边防军某外族骑兵独立师加入阿龙卡曼起义军队伍。
自4月下旬起,帝国军主力忙于剿灭南部边疆地区的叛乱,完全忽略了这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趁机做大。
5月10日,起义军发展成为一支十万人的武装力量,拥有火炮近百门。
5月13日,起义军对该地区的帝国本族军队发起了歼灭战。
5月中旬,塔斯曼帝国国内已是烽火遍地,无暇顾及这支非重要地区的杂牌武装,帝国参谋部把这支武装排到了打击序列的最后位置。
6月中旬,帝国参谋部再次关注这支起义军时,帝国高层惊奇的发现,这支军队的规模早已超乎他们想象。
6月下旬,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作战部队三十万人之众,拥有4个大编制骑兵军,一个独立炮兵师,一个精锐独立骑兵师的强大武装力量,成为帝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叛军”。
此时的帝国军忙于平定东部的叛乱,短期内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现有机动兵力几乎不可能剿灭该部,只得抽调拼凑新编了30万大军,部署于起义地区东南侧翼,以期能够防范牵制该部。而临危受命作为这30万大军指挥官,曾饱受皇族上级压制的帝国陆军中将,阿卡那托雷于B96年7月底自立为帝国皇帝,后来的历史学术界称此人为“7月皇帝”。这位阿卡那托雷自始至终没有向任何方面投降,但他自立为皇帝、划疆土自治、设置疆土内官员、制定并推行自治法律等一系列高大上作为,给帝国造成的损害远甚于任何投降或叛变将领。
“自立为皇帝的都有了,这样搞都可以。那么我们私自通敌,我们向敌军投降,我们战地起义,我们率部叛变,怎么就不可以,又有什么不可以!!”
扎马山谷战役就是起义军独立抗衡帝国军并取得胜利的第一战,意义不凡。尽管那是一次皮洛士式胜利。(西方谚语,意指代价高昂的胜利,得不偿失的胜利,白话汉语或可译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小说中的起义军比这还要惨。)
附:帝国军骑兵师编制
骑兵师辖三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师属独立骑兵营;每团4营,每营4连,每连2排,每排2班,每班士兵14名。全团共有战斗兵896名,另有勤杂兵596名,备补兵108名,战马1056匹。炮营装备可拆可驮载的80毫米榴弹炮18门。独立骑兵营辖一个骑兵连和三个重机枪连(全营18挺13毫米重机枪,马匹驮载),全师官兵6400余名,乘马驮马共计7000余匹。骑兵师骑兵单兵轻武器方面极为精良,每人配备有三大件,短步枪1支,左轮手枪1支及弯刀1把。
该型师属于典型的冲击型骑兵师,又叫兵力冲击型骑兵师。在团一级及团以下自动火力配置上严重不足,因此无法在防守作战中发挥同等级别步兵部队的防御作用。
。。
第二场战役——迪尔会战。
B96年,塔斯曼帝国亡国之年。那一年的帝国历史以叛乱作为开始。
B96年1月1日,工业重镇城市,异教徒城市维拉,一次极为经典的外援型叛乱。次月,帝国确信,维拉真的丢了。
维拉丢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对帝国国防力量来说,维拉实在是太重要了。帝国陆军所有的重型大口径机枪和弹药,所有的自产100毫米加农炮以及炮弹也都来自维拉。
貌似从此就必须要花钱国外买枪炮喽??那时还不至于到那步。
塔斯曼帝国在内地迪尔还有另一处军工生产基地,但迪尔的产量和重要程度都不及维拉。维拉生产100毫米野炮及少量炮弹,13毫米口径重机枪及该机枪子弹和少量6毫米口径步枪;迪尔生产80毫米火炮,配用的80毫米炮弹,各种弹种的100毫米炮弹,轻机枪,步枪及其配用的6毫米口径子弹,弹药生产能力基本都被配置在迪尔。
维拉丢了,还有迪尔。短期内帝国陆军部队不会沦为无武装的羔羊。
时间转眼到了4月份中旬,随着叛乱愈演愈烈,原来在绝对安全地区的军工重镇迪尔距离平叛前线越来越近了。
几乎所有外族人都看出来了,帝国的平叛,越平越叛,叛军逆贼越剿越多。很多还暂时在帝国统治区的外族人都有想法了。作为外族地区的维拉也不列外,这里军工厂的异教徒技术工人很多都是维拉调来的。他们通过种种渠道了解到塔斯曼帝国并不是自己吹嘘的那么强大,也很清楚这很可能是帝国最后的日子了。
。。
帝国军很清楚仅存军工基地迪尔城的重要性,同样来自帝国军系统的叛军也很清楚这一点,尤其是那些得不到某大国武器供给的叛军,更是对迪尔这个军工基地垂涎三尺。
4月中旬,扎马山谷战役,叛军胜利。胜利的是一支没有某大国作为靠山,没有任何军火接济,完全靠自己的叛军。各路叛军为此军心士气大振。
4月底,各种性质的叛军都开始了主动进攻。连那些从没当过正规军,更没有任何外国靠山,堪称地摊最低档次的部族武装叛军也敢于主动攻击帝国军了。八方有难四处起火,帝国军必然是兵力捉襟见肘。
为应对这一困局,帝国军果断放弃了没有价值的地区,收拢集中兵力,转入重点防御,重点进攻相结合的重兵集团攻防模式。军工重镇迪尔就是重点防御地区中的防御重点。
帝国军这边是集中兵力重点防御重点进攻,起义军或者说叛军那边不少队伍却都进入了狗胆包天模式。
很多部族武装面对优势帝国军也敢打,结果只能是在抱团的帝国军石头面前充当破碎的鸡蛋,然后被帝国军的反击一扫而光,顺利剿灭之。
很多草根起义者领导的梦之队起义军,妄想凭借那点实力改天换地弄个国,主动出击暴露目标,或是集体做梦洗脑开会,多数结果都是被帝国军瞬间剿灭。值得一提的是,有相当的这种草根梦之队还是被前帝国军剿灭的,理由是阻碍交通有损市容拒不服从管理等等。三无一胡的暴乱渣渣谁都看着恶应人,算是以前的战友互助打扫卫生吧。
啥子叫“三无一胡”??抗战时期就有这个词了,据说是薛岳长官造的。背后没有靠山,队伍没有实力,领导没有本事,还尼玛装比胡折腾。这路货色绝对的有碍观瞻,搁到新国家和旧帝国都是垃圾。活该被叛军和帝国军合伙剿灭。
正规军作战就是有效率,几天功夫战场卫生搞掂了。
与那些机枪都当成重武器的恶心下作民间渣渣武装相比,帝国军与前帝国军之间正规军对决才有技术含量。军人之间的战斗清爽洒脱的开打了。
应对帝国军重兵扫荡战术,叛军自然也是集结成重兵集团。重兵集团之间的碰撞,战火空前的激烈。
洒脱自在,绝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叛军都知道绝无回头路。你叛了,那你就叛到底,即使输了战斗到死,昔日战友也敬你是条好汉。降了只会死的没有尊严。这就是蛮族帝国几百年野蛮统治给文明人血管里注入的强悍与勇敢。
那些连续几代都是高级将领的现任将军们挥洒着自己的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