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重生农门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想保住她一条性命。”
李廷恩脸上神色寡淡,闻言并未说话,对着碧绿茶水上的浮沫轻轻吹了一口气方才问,“高素敏在家都见了些什么人?”
得了李廷恩问话,高作英才松了口气。
高家在西北根深蒂固,他在高家说一不二。论起来,他已经许久不曾品尝过在人面前战战兢兢的感觉了。可面对眼前这位大都督,他回回见了,都从心中自生出一股畏惧。
这位大都督,不像是以前朝廷遣到西北的文官,高家与西蛮有联络,在西北经营多年颇有根基。没有高家的支持,那些文官别说征收税赋,就是西北这些旱民都无法控制。年年都要从高家库仓中借调大批粮食赈灾。西北下头的吏员是早就被高家喂饱了的,没有高家的答应,他们连一道政令都发不出去。这样的文官,高家怕什么。
至于武将,手下一大帮要吃要喝的,光靠朝廷那点搀沙子的陈粮,炸营都不知道要发生多少回。再说和蛮人提着刀拼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西北穷困,油水又炸不出来多少。那些大老粗们多少要靠高家给脸面帮忙做些谋划才能挣银子安抚下头的弟兄。说句难听的,以前西北好几个将官大意被蛮子抓了,还是高家出面帮忙用银子赎回来的。这样的武将,在高家面前也直不起腰。
然而面前这位大都督,他能挣银子,能屯田,之前麾下缺人缺马都不肯低一低头收高家送去的银子,宁肯长途跋涉花大银子从东疆一带运马过来。待到他麾下兵强马壮,杀的蛮子血流成河后,尽皆俯首后,高家就更拿捏不住了。何况这位对敢和他作对的文官也毫不手软。之前高家曾试图挑动一二文官上折弹劾,状告其大量扩充军户,以致州府之下竟无良民,无法征收税赋之事。谁知这位不惧流言,更不将名声当一回事。朝廷顾忌藩王流匪之乱,对西北有心无力,眼睁睁看着西北一步步坐大。反倒是上折子弹劾的几个文官,数月之后便都暴毙。不是死于马上风,便是邀了青楼名妓赏月时失足跌死。死状难看,名声更难听。这几个人都是上了折子之后才死的,所有人都晓得是谁谁下的手,偏偏苦无证据,连朝廷都无法做主,倒将几人功名尽皆革除。自此之后,西北畏惧面前这大都督几如猛虎。
光是这些都不足以让高作英惧怕,他毕竟常年和蛮人打交道。让他骇然的,是西北数家巨商,在李廷恩出兵攻打蛮人时,悄悄在西北囤积货物,以致流言滋生,民间出现数起打砸商铺,暴民械斗之事。李廷恩胜仗归来,听闻事情,定了一个囤积居奇之罪,将这些巨商人家全都拿入牢狱。能在西北成为一方富户,后面自不会没有人撑腰,这些人原本还稳如泰山,就是高作英都以为李廷恩不过是敲打一二,要将这些人都处置了,往后西北商事要如何经营,兔死狐悲,就不担心再无人赶来西北经营。这样又要如何拿出银子来养麾下的兵马。谁知短短数日之后,李廷恩下令查抄这些巨商的家宅,连墙壁都全部敲开外壳,把里头的银砖全部撬下带走化开,整整抄出一千多万两银子。李廷恩没有得到朝廷允准便抄家,原本有无数人弹劾。只是抄出这样一笔巨款之后,朝廷风向就变了,最后留下四百多万两,剩余八百万两银子,全部押送上京解了朝廷燃眉之急。
最要紧的,是在这些商户人家之中多多少少都抄出了与蛮人来往的证据,李廷恩给这些人定下一个通敌卖国之罪,是为十恶不赦罪名之一,无人敢再为这些人张目。
那一段时日,滚滚人头,杀人如杀鸡的阵势,实在是叫西北剩下的这些巨户人家胆寒了。在西北这片地面上生存,要想发家,谁家私底下没有和蛮人有来往?
最叫高作英无话可说的是李廷恩在西北抄过家杀完人,西北的商事却并未陷入混乱。只因那边牢狱里的人还没人头落地,这头已经有不知何时就安排起来的数家商行入了西北,在将军府举行的拍卖会上以高价分割接手了这几家留下的产业。至此,物价稳定,市井从容一如往前
眼见此种种手段,高作英为了高家,实在是不得不怕了。哪怕以前一直想做条压住龙的地头蛇,亦只能甘心俯首。
当然,高作英常年与西北各家来往,被抄的几户人家到底有多少家当,他不说了如指掌,七八分底他能摸到。这几家合起来别说一千多万两,就是三千万两家产也不一定能打住。西北是穷,可只是百姓穷,银子都在有数的人家手中。李廷恩手中有银子有兵马,往后前途不可限量,这才是高作英在那几家被抄之后最先归顺的一大缘由。
面对李廷恩,高作英早已是心服口服,加之敬畏无比,本是一心效忠为高家谋一个大前程的。
这时候被李廷恩问起来话,他半点都不敢隐瞒,将这些日子查探得到的消息一一道来。
“舍妹性情刁蛮,闺中好友并不多,唯有马家三姑娘与舍妹交情颇好。舍妹失踪之前,唯有马家三姑娘曾差人送过两回东西。只是小人曾交待过下头的人,但凡送给舍妹之物,都需仔细查检。舍妹失踪之后,小人也仔细查问过外头看守的下人,都道马家三姑娘送来之物不过是些小姑娘喜欢的杂物,并无出奇的地方。”高作英犹豫了一下,解释道:“马家三姑娘前年与安郅城余知府家的嫡次子定了亲。”
李廷恩面无表情的脸上就添了一抹笑意。他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高作英,缓缓问,“余慈航的儿子?”
“是。”高作英垂头道:“马家之前祖辈都是做的皮毛生意,后头家里开了几家酒肆,还从朝廷竞得一个酒牌。大都督掌管西北之前,西北地头上种出来的粮食都不怎么好。马家手头握着几个商队,在陇中一带有交际,从陇中运来的粮食酿出的碧如酒卖的极好,马家产业越做越大,只是这两年……”不知想到什么,高作英顿住话没敢再往下说了。
他不用再说,李廷恩都已经明白,也想起了这马家是何方神圣。
当年他在西北推行火棉种植,马家,是最早站出来反对的人家。原因嘛,倒也简单的很,若火棉能保暖,马家依为根基的皮毛又当如何是好?
再到后来他用良种种出来的粮食酿造出的美酒,在西北为了打探消息开设的数家茶楼酒肆。看起来,倒是桩桩件件都堵在了马家的财路上。难怪直到如今都硬着脖子和自己对抗。
李廷恩淡淡一笑,语气十分温和的感慨了一句,“原以为这脖子当会硬到底,没想竟然选中了余慈航。”
高作英听到前面一句,已经打了一个寒颤,后头就更不敢说话了。
以前他们是不晓得,可在余慈航写了那篇轰动天下上奏朝廷的讨逆书之后,他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这余慈航,出生江南世代书香人家,当官兢兢业业,颇为尽心,当年是自请来到西北,可惜能力有限,好在品性极好,这些年也算为西北做了一些事。奈何此人性情耿介,极为看不惯李廷恩这跋扈掌权,拥兵自重的大将军,时常上书朝廷要小心李廷恩这武将有不臣之心。在朝廷人命李廷恩为大都督之前,余慈航听到消息,更割腕取血,写了一封讨逆书。内中直言李廷恩数年在西北经营,如今西北人人皆知大将军,早已忘了朝廷,麾下将领目中无人,全然不听朝廷调遣。蛮人封李廷恩为主,却不是向朝廷归顺,祈求朝廷将李廷恩调回京师严加看管,派人接手李廷恩手中兵权,以免酿成大祸。
这些年参奏李廷恩的人实在太多,余慈航并不是头一个。然而敢直言不讳的说李廷恩就要谋逆的,余慈航却实打实的是第一人。吸引天下人注意的,还在于余慈航特别的身份。余慈航乃是石定生三弟子吴和林的关门弟子。算来,余慈航应当是李廷恩师侄。
时人讲究天地君亲师,同一门下,并且是长辈,却被晚辈以血书弹劾,对李廷恩的名声是个巨大的冲击。若非李廷恩此时已经是武将不再是文官,这一封血书,不仅可以阻断李廷恩的仕途,甚至能让李廷恩身败名裂,家族不保。
只可惜让许多人失望的是,朝廷接到这封血书,虽说多日在朝议都争执不断,最终昭帝还是下旨安抚了李廷恩,相信李廷恩向朝廷效忠之心,并且斥责余慈航逾职,将余慈航降为从六品,暂且留待原职,罚俸三年以此作为惩戒。原本昭帝还要让余慈航亲自向李廷恩斟酒赔罪,奈何余慈航宁死不从,最后吴和林写了一封书信与李廷恩,代余慈航赔礼,李廷恩又上书朝廷,道余慈航是一片效忠朝廷之意,他一身肝胆并不惧怕流言,这才将此事慢慢压了下去。
不过经此一事,余慈航名闻天下,西北亦人人都晓得,哪怕余慈航在安郅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却照常是个硬骨头,且李廷恩还对这块骨头颇有些没办法。
此后不用李廷恩发话,下面的人在李廷恩面前,从来都不敢提前余慈航三个字,这一回,高作英算是实属无奈。
只是要叫高作英相信外面的传言,说李廷恩顾忌颇多,拿余慈航没法子,高作英是全然不信的。
李廷恩沉默了一会儿,眼神有些微放空,忽低声叹息,“老师门生无数,正经收入门墙的弟子却少。昔年,我也是老师关门弟子……”
正是因关门弟子四字,他当初对余慈航轻轻放下。可惜了……余慈航,原本算是一个好官。
“高作英……”
听得李廷恩一声唤,高作英忙正色束手待命。
李廷恩扬了扬眉,缓声下令,“你亲自带人去马家要人。”
“是。”虽说没有证据,一应只是推测,这样上门难免会空手而回,高作英却依旧没有丝毫的犹豫。
“本官会让人跟在你们身后。本官倒要看看,马家上下的脖子,到底有多硬。”李廷恩冷笑一声,继续道:“若马家请出余慈航,你不用再管,本官自有定夺。”
“小人知道了。”
李廷恩停了一会儿,目光落在高作英头顶,温声道了一句,“高家的姑娘,还需好好教养。”
高作英心中一个激灵,立时表了立场,“大都督放心,小人往后定当严加约束。”
毕竟是高家的家事。再说这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早就不是小儿女之间的私情争斗。李廷恩没有多言,嗯了一声道:“廷逸今日本就要去高家,你出去之后便叫上去他。今日之事,不要在他面前露了口风。”
高作英一一应下,躬身退了出去。
他离开之后,李廷恩细细思量了所得来的线索,从中捕捉出不少看起来模糊的讯息。突的,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有道看不见的线,像是把什么东东隐隐约约连在了一处。
作者有话要说:事情太烦躁,我也很暴躁。我继续写,明早还有一章。说一下,高素敏的事情是一个大副本的开端,也是一个转折点,大家耐心点。
是想保住她一条性命。”
李廷恩脸上神色寡淡,闻言并未说话,对着碧绿茶水上的浮沫轻轻吹了一口气方才问,“高素敏在家都见了些什么人?”
得了李廷恩问话,高作英才松了口气。
高家在西北根深蒂固,他在高家说一不二。论起来,他已经许久不曾品尝过在人面前战战兢兢的感觉了。可面对眼前这位大都督,他回回见了,都从心中自生出一股畏惧。
这位大都督,不像是以前朝廷遣到西北的文官,高家与西蛮有联络,在西北经营多年颇有根基。没有高家的支持,那些文官别说征收税赋,就是西北这些旱民都无法控制。年年都要从高家库仓中借调大批粮食赈灾。西北下头的吏员是早就被高家喂饱了的,没有高家的答应,他们连一道政令都发不出去。这样的文官,高家怕什么。
至于武将,手下一大帮要吃要喝的,光靠朝廷那点搀沙子的陈粮,炸营都不知道要发生多少回。再说和蛮人提着刀拼命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西北穷困,油水又炸不出来多少。那些大老粗们多少要靠高家给脸面帮忙做些谋划才能挣银子安抚下头的弟兄。说句难听的,以前西北好几个将官大意被蛮子抓了,还是高家出面帮忙用银子赎回来的。这样的武将,在高家面前也直不起腰。
然而面前这位大都督,他能挣银子,能屯田,之前麾下缺人缺马都不肯低一低头收高家送去的银子,宁肯长途跋涉花大银子从东疆一带运马过来。待到他麾下兵强马壮,杀的蛮子血流成河后,尽皆俯首后,高家就更拿捏不住了。何况这位对敢和他作对的文官也毫不手软。之前高家曾试图挑动一二文官上折弹劾,状告其大量扩充军户,以致州府之下竟无良民,无法征收税赋之事。谁知这位不惧流言,更不将名声当一回事。朝廷顾忌藩王流匪之乱,对西北有心无力,眼睁睁看着西北一步步坐大。反倒是上折子弹劾的几个文官,数月之后便都暴毙。不是死于马上风,便是邀了青楼名妓赏月时失足跌死。死状难看,名声更难听。这几个人都是上了折子之后才死的,所有人都晓得是谁谁下的手,偏偏苦无证据,连朝廷都无法做主,倒将几人功名尽皆革除。自此之后,西北畏惧面前这大都督几如猛虎。
光是这些都不足以让高作英惧怕,他毕竟常年和蛮人打交道。让他骇然的,是西北数家巨商,在李廷恩出兵攻打蛮人时,悄悄在西北囤积货物,以致流言滋生,民间出现数起打砸商铺,暴民械斗之事。李廷恩胜仗归来,听闻事情,定了一个囤积居奇之罪,将这些巨商人家全都拿入牢狱。能在西北成为一方富户,后面自不会没有人撑腰,这些人原本还稳如泰山,就是高作英都以为李廷恩不过是敲打一二,要将这些人都处置了,往后西北商事要如何经营,兔死狐悲,就不担心再无人赶来西北经营。这样又要如何拿出银子来养麾下的兵马。谁知短短数日之后,李廷恩下令查抄这些巨商的家宅,连墙壁都全部敲开外壳,把里头的银砖全部撬下带走化开,整整抄出一千多万两银子。李廷恩没有得到朝廷允准便抄家,原本有无数人弹劾。只是抄出这样一笔巨款之后,朝廷风向就变了,最后留下四百多万两,剩余八百万两银子,全部押送上京解了朝廷燃眉之急。
最要紧的,是在这些商户人家之中多多少少都抄出了与蛮人来往的证据,李廷恩给这些人定下一个通敌卖国之罪,是为十恶不赦罪名之一,无人敢再为这些人张目。
那一段时日,滚滚人头,杀人如杀鸡的阵势,实在是叫西北剩下的这些巨户人家胆寒了。在西北这片地面上生存,要想发家,谁家私底下没有和蛮人有来往?
最叫高作英无话可说的是李廷恩在西北抄过家杀完人,西北的商事却并未陷入混乱。只因那边牢狱里的人还没人头落地,这头已经有不知何时就安排起来的数家商行入了西北,在将军府举行的拍卖会上以高价分割接手了这几家留下的产业。至此,物价稳定,市井从容一如往前
眼见此种种手段,高作英为了高家,实在是不得不怕了。哪怕以前一直想做条压住龙的地头蛇,亦只能甘心俯首。
当然,高作英常年与西北各家来往,被抄的几户人家到底有多少家当,他不说了如指掌,七八分底他能摸到。这几家合起来别说一千多万两,就是三千万两家产也不一定能打住。西北是穷,可只是百姓穷,银子都在有数的人家手中。李廷恩手中有银子有兵马,往后前途不可限量,这才是高作英在那几家被抄之后最先归顺的一大缘由。
面对李廷恩,高作英早已是心服口服,加之敬畏无比,本是一心效忠为高家谋一个大前程的。
这时候被李廷恩问起来话,他半点都不敢隐瞒,将这些日子查探得到的消息一一道来。
“舍妹性情刁蛮,闺中好友并不多,唯有马家三姑娘与舍妹交情颇好。舍妹失踪之前,唯有马家三姑娘曾差人送过两回东西。只是小人曾交待过下头的人,但凡送给舍妹之物,都需仔细查检。舍妹失踪之后,小人也仔细查问过外头看守的下人,都道马家三姑娘送来之物不过是些小姑娘喜欢的杂物,并无出奇的地方。”高作英犹豫了一下,解释道:“马家三姑娘前年与安郅城余知府家的嫡次子定了亲。”
李廷恩面无表情的脸上就添了一抹笑意。他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高作英,缓缓问,“余慈航的儿子?”
“是。”高作英垂头道:“马家之前祖辈都是做的皮毛生意,后头家里开了几家酒肆,还从朝廷竞得一个酒牌。大都督掌管西北之前,西北地头上种出来的粮食都不怎么好。马家手头握着几个商队,在陇中一带有交际,从陇中运来的粮食酿出的碧如酒卖的极好,马家产业越做越大,只是这两年……”不知想到什么,高作英顿住话没敢再往下说了。
他不用再说,李廷恩都已经明白,也想起了这马家是何方神圣。
当年他在西北推行火棉种植,马家,是最早站出来反对的人家。原因嘛,倒也简单的很,若火棉能保暖,马家依为根基的皮毛又当如何是好?
再到后来他用良种种出来的粮食酿造出的美酒,在西北为了打探消息开设的数家茶楼酒肆。看起来,倒是桩桩件件都堵在了马家的财路上。难怪直到如今都硬着脖子和自己对抗。
李廷恩淡淡一笑,语气十分温和的感慨了一句,“原以为这脖子当会硬到底,没想竟然选中了余慈航。”
高作英听到前面一句,已经打了一个寒颤,后头就更不敢说话了。
以前他们是不晓得,可在余慈航写了那篇轰动天下上奏朝廷的讨逆书之后,他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这余慈航,出生江南世代书香人家,当官兢兢业业,颇为尽心,当年是自请来到西北,可惜能力有限,好在品性极好,这些年也算为西北做了一些事。奈何此人性情耿介,极为看不惯李廷恩这跋扈掌权,拥兵自重的大将军,时常上书朝廷要小心李廷恩这武将有不臣之心。在朝廷人命李廷恩为大都督之前,余慈航听到消息,更割腕取血,写了一封讨逆书。内中直言李廷恩数年在西北经营,如今西北人人皆知大将军,早已忘了朝廷,麾下将领目中无人,全然不听朝廷调遣。蛮人封李廷恩为主,却不是向朝廷归顺,祈求朝廷将李廷恩调回京师严加看管,派人接手李廷恩手中兵权,以免酿成大祸。
这些年参奏李廷恩的人实在太多,余慈航并不是头一个。然而敢直言不讳的说李廷恩就要谋逆的,余慈航却实打实的是第一人。吸引天下人注意的,还在于余慈航特别的身份。余慈航乃是石定生三弟子吴和林的关门弟子。算来,余慈航应当是李廷恩师侄。
时人讲究天地君亲师,同一门下,并且是长辈,却被晚辈以血书弹劾,对李廷恩的名声是个巨大的冲击。若非李廷恩此时已经是武将不再是文官,这一封血书,不仅可以阻断李廷恩的仕途,甚至能让李廷恩身败名裂,家族不保。
只可惜让许多人失望的是,朝廷接到这封血书,虽说多日在朝议都争执不断,最终昭帝还是下旨安抚了李廷恩,相信李廷恩向朝廷效忠之心,并且斥责余慈航逾职,将余慈航降为从六品,暂且留待原职,罚俸三年以此作为惩戒。原本昭帝还要让余慈航亲自向李廷恩斟酒赔罪,奈何余慈航宁死不从,最后吴和林写了一封书信与李廷恩,代余慈航赔礼,李廷恩又上书朝廷,道余慈航是一片效忠朝廷之意,他一身肝胆并不惧怕流言,这才将此事慢慢压了下去。
不过经此一事,余慈航名闻天下,西北亦人人都晓得,哪怕余慈航在安郅城已经是个空架子,却照常是个硬骨头,且李廷恩还对这块骨头颇有些没办法。
此后不用李廷恩发话,下面的人在李廷恩面前,从来都不敢提前余慈航三个字,这一回,高作英算是实属无奈。
只是要叫高作英相信外面的传言,说李廷恩顾忌颇多,拿余慈航没法子,高作英是全然不信的。
李廷恩沉默了一会儿,眼神有些微放空,忽低声叹息,“老师门生无数,正经收入门墙的弟子却少。昔年,我也是老师关门弟子……”
正是因关门弟子四字,他当初对余慈航轻轻放下。可惜了……余慈航,原本算是一个好官。
“高作英……”
听得李廷恩一声唤,高作英忙正色束手待命。
李廷恩扬了扬眉,缓声下令,“你亲自带人去马家要人。”
“是。”虽说没有证据,一应只是推测,这样上门难免会空手而回,高作英却依旧没有丝毫的犹豫。
“本官会让人跟在你们身后。本官倒要看看,马家上下的脖子,到底有多硬。”李廷恩冷笑一声,继续道:“若马家请出余慈航,你不用再管,本官自有定夺。”
“小人知道了。”
李廷恩停了一会儿,目光落在高作英头顶,温声道了一句,“高家的姑娘,还需好好教养。”
高作英心中一个激灵,立时表了立场,“大都督放心,小人往后定当严加约束。”
毕竟是高家的家事。再说这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早就不是小儿女之间的私情争斗。李廷恩没有多言,嗯了一声道:“廷逸今日本就要去高家,你出去之后便叫上去他。今日之事,不要在他面前露了口风。”
高作英一一应下,躬身退了出去。
他离开之后,李廷恩细细思量了所得来的线索,从中捕捉出不少看起来模糊的讯息。突的,他脑海中灵光一闪,有道看不见的线,像是把什么东东隐隐约约连在了一处。
作者有话要说:事情太烦躁,我也很暴躁。我继续写,明早还有一章。说一下,高素敏的事情是一个大副本的开端,也是一个转折点,大家耐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