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帝国的朝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是地方上的,至于国体上,这么多年的考察,无论是英国的也好,美国的也罢,法国的也行,但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国体,还是德国的。”
郑永林有意将谈话引到主题。
“德国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体臣民都统一在德皇之下。国家在他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步伐一致,真正做到无坚不摧,无攻不克。我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
柳麟锡点点头说:
“世界行君宪最成功的,恐怕就是是德国。德国我虽没去,可这些我们派往德国的留学生非常多,也知外界所说不假。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慢慢的两人的谈话开始围绕着德国的政体结构,在进行一番探讨之后,郑永林又把话锋一转,开口说道。
“不过,我们中国同德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立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看到的一点是,我们中国人并没有立宪的传统,在百姓不知宪为何物时,在时机并不成熟时,立宪根本就是伪命题,真正的立宪应该是国民接受普遍教育之后,理解立宪本意之时,所以,我认为,在国内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但在立宪的问题上,应该暂缓……”
神色飞扬的郑永林,双眼看着柳麟锡继续说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比如江西一带的民军,他们非但希望立宪,甚至还希望建立共和制,毅庵先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放下茶杯郑永林挺直了腰板,直视着柳麟锡。
“嗯?”
面对郑永林的问题,柳麟锡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起来。他知道,现在才是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夫大天之下,大地之上,有曰中国,乃天地中间极文明,好风水,人于是乎禀天地之正气,受天地之中理,国于是乎先开鸿蒙肇判之初。”
说到这里停住,柳麟锡把眼情盯着聚精会神聆听的郑永林。
柳麟锡的心情突然异常兴奋起来,激动地说道。
“今日之中国当恢复中华之礼乐文物、典章制度,为世界万国树立典范,以教化之世界万国。”
“哦!”
郑永林先是一愣,并没有打断他。
“故中国乃天下中心,不可一日无帝。于夫看来,中国非得行以帝制不可!”
“哦!”
郑永林不禁站了起来,在客厅里走了两步。停下后他问柳麟锡,
“这些话,你有告诉外界吗?”
“此等春秋大义之理,自然要原原本本告知学生。”
“那些学生们又是什么观点?”
郑永林急声问道。
相比于外界,他更关心的是东北大学里的学生,毕竟那些人才是未来的国家精英。
“各种观点皆有,但普遍倾向于帝制,但必须立宪,这学生们的普遍观点。”
郑永林在屋子里踱起方步来。他当然知道柳麟锡说的是实话,东北大学里的学生与外界不同,外界或许不会在意是否立宪,但是他们却在意这个问题,甚至他们不会关心谁是皇帝,只关心是否立宪,只不过他们似乎走的有点早了。
“毅庵先生,你觉得呢?”
郑永林盯着柳麟锡,现在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大帅从一开始就选择那些朝鲜士子传播儒家文化,大帅从来开始就没有看错,“春秋大义”像一只强有力的手,将柳麟锡等人灵魂深处那根琴弦重重地撩拨起来。
他们永远都无法抛弃这四字。
作为郑永林自己他一贯研究君宪,君主立宪制一直是他向往憧憬的最完美最理想的国家体制。在很多方面,他同柳麟锡等人有着很大的共同点,而现在,他们同样也是利益上的共同。
“我……”
柳麟锡的心里矛盾极了,见郑永林两眼直瞪瞪地逼着他,思索片刻后,又一次重复到。
“中国不可无帝。”
柳麟锡迟疑片刻后,看着郑永林说道。
“现在,我想,真正最重要的问题是,何人为帝!”
这才是柳麟锡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民众们所关心的问题。
“这到底是郑永林的想法,还是……”
在道出这句话后,看着若有所思的郑永林,柳麟锡心里不免暗自思量起来,一时间他有些无法探清,到底是谁的意思。
“何人为帝……”
郑永林点点头,而后沉默片刻后。
“以毅庵先生看,方今中国谁可为帝?”
这一声反问,让柳麟锡心头一动,他略思索片刻后,摇摇头。
“我实话告诉你吧,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可为帝,而是大帅何时为帝。”
柳麟锡的一句话,让郑永林笑了起来。
“这一点上,我倒与毅庵先生所见略同!”
至少,在何人为帝的问题上,他同柳麟锡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于是他心底的那一点被人勾起的欲念更炽烈地燃烧,!他不想再绕圈子了,决定开门见山,把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
“毅庵先生,你先把茶杯放下来,我有件事要对你说。”
郑永林起身,点着一支香烟,浅浅地连抽几口,脑子里在紧张地思考着。柳麟锡望着郑永林少有的皱眉凝思的神态,知道他要说出一番重要的话来,遂不做声,让他自个儿慢慢地思索。又抽了几口烟后,郑永林掐灭了烟,终于开口了:
“毅庵先生,或许,你并不知道,现在国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地诸帅身体日渐衰老,尤以李帅、刘帅为最,如果所料不差的话,也就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而在两人之后却是阿斗,如此一来,其内部即生不稳,北洋以及两江府内,皆有柱梁之士与东北联络,以为将来打算……”
三言两语间,郑永林造出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的参与者颇多,但最让柳麟锡惊讶的是,这件事却一直都瞒着大帅,可几批人却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着。
“现在,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差东风了!所以,毅庵先生,我希望你能在明天,把这股风吹起来……”(未完待续。)
只是地方上的,至于国体上,这么多年的考察,无论是英国的也好,美国的也罢,法国的也行,但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国体,还是德国的。”
郑永林有意将谈话引到主题。
“德国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体臣民都统一在德皇之下。国家在他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步伐一致,真正做到无坚不摧,无攻不克。我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
柳麟锡点点头说:
“世界行君宪最成功的,恐怕就是是德国。德国我虽没去,可这些我们派往德国的留学生非常多,也知外界所说不假。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值得世人学习的。”
慢慢的两人的谈话开始围绕着德国的政体结构,在进行一番探讨之后,郑永林又把话锋一转,开口说道。
“不过,我们中国同德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立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看到的一点是,我们中国人并没有立宪的传统,在百姓不知宪为何物时,在时机并不成熟时,立宪根本就是伪命题,真正的立宪应该是国民接受普遍教育之后,理解立宪本意之时,所以,我认为,在国内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但在立宪的问题上,应该暂缓……”
神色飞扬的郑永林,双眼看着柳麟锡继续说道。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比如江西一带的民军,他们非但希望立宪,甚至还希望建立共和制,毅庵先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放下茶杯郑永林挺直了腰板,直视着柳麟锡。
“嗯?”
面对郑永林的问题,柳麟锡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起来。他知道,现在才是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夫大天之下,大地之上,有曰中国,乃天地中间极文明,好风水,人于是乎禀天地之正气,受天地之中理,国于是乎先开鸿蒙肇判之初。”
说到这里停住,柳麟锡把眼情盯着聚精会神聆听的郑永林。
柳麟锡的心情突然异常兴奋起来,激动地说道。
“今日之中国当恢复中华之礼乐文物、典章制度,为世界万国树立典范,以教化之世界万国。”
“哦!”
郑永林先是一愣,并没有打断他。
“故中国乃天下中心,不可一日无帝。于夫看来,中国非得行以帝制不可!”
“哦!”
郑永林不禁站了起来,在客厅里走了两步。停下后他问柳麟锡,
“这些话,你有告诉外界吗?”
“此等春秋大义之理,自然要原原本本告知学生。”
“那些学生们又是什么观点?”
郑永林急声问道。
相比于外界,他更关心的是东北大学里的学生,毕竟那些人才是未来的国家精英。
“各种观点皆有,但普遍倾向于帝制,但必须立宪,这学生们的普遍观点。”
郑永林在屋子里踱起方步来。他当然知道柳麟锡说的是实话,东北大学里的学生与外界不同,外界或许不会在意是否立宪,但是他们却在意这个问题,甚至他们不会关心谁是皇帝,只关心是否立宪,只不过他们似乎走的有点早了。
“毅庵先生,你觉得呢?”
郑永林盯着柳麟锡,现在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大帅从一开始就选择那些朝鲜士子传播儒家文化,大帅从来开始就没有看错,“春秋大义”像一只强有力的手,将柳麟锡等人灵魂深处那根琴弦重重地撩拨起来。
他们永远都无法抛弃这四字。
作为郑永林自己他一贯研究君宪,君主立宪制一直是他向往憧憬的最完美最理想的国家体制。在很多方面,他同柳麟锡等人有着很大的共同点,而现在,他们同样也是利益上的共同。
“我……”
柳麟锡的心里矛盾极了,见郑永林两眼直瞪瞪地逼着他,思索片刻后,又一次重复到。
“中国不可无帝。”
柳麟锡迟疑片刻后,看着郑永林说道。
“现在,我想,真正最重要的问题是,何人为帝!”
这才是柳麟锡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民众们所关心的问题。
“这到底是郑永林的想法,还是……”
在道出这句话后,看着若有所思的郑永林,柳麟锡心里不免暗自思量起来,一时间他有些无法探清,到底是谁的意思。
“何人为帝……”
郑永林点点头,而后沉默片刻后。
“以毅庵先生看,方今中国谁可为帝?”
这一声反问,让柳麟锡心头一动,他略思索片刻后,摇摇头。
“我实话告诉你吧,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可为帝,而是大帅何时为帝。”
柳麟锡的一句话,让郑永林笑了起来。
“这一点上,我倒与毅庵先生所见略同!”
至少,在何人为帝的问题上,他同柳麟锡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于是他心底的那一点被人勾起的欲念更炽烈地燃烧,!他不想再绕圈子了,决定开门见山,把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
“毅庵先生,你先把茶杯放下来,我有件事要对你说。”
郑永林起身,点着一支香烟,浅浅地连抽几口,脑子里在紧张地思考着。柳麟锡望着郑永林少有的皱眉凝思的神态,知道他要说出一番重要的话来,遂不做声,让他自个儿慢慢地思索。又抽了几口烟后,郑永林掐灭了烟,终于开口了:
“毅庵先生,或许,你并不知道,现在国局有了很大的变化,内地诸帅身体日渐衰老,尤以李帅、刘帅为最,如果所料不差的话,也就是最近几个月的事情,而在两人之后却是阿斗,如此一来,其内部即生不稳,北洋以及两江府内,皆有柱梁之士与东北联络,以为将来打算……”
三言两语间,郑永林造出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的参与者颇多,但最让柳麟锡惊讶的是,这件事却一直都瞒着大帅,可几批人却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着。
“现在,可以说,万事俱备,只差东风了!所以,毅庵先生,我希望你能在明天,把这股风吹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