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la.org,刺激1995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括某些官方人士——还不清楚海峡对岸那些家伙的智商和节操有多低,对无厘头的报道颇为重视,于是以采访的名义,把那天打电话到清迈的新华社记者派到了云城。
“杜先生,我叫刘运来,上次我们电话交流过。”
“刘先生请坐,周元向我介绍过,说你是带他入行师傅。”
“不敢当,只不过痴长了几岁,比小周早两年干这个工作罢了。”
刘运来是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个头比杜秋还高,方脸浓眉,看起来更像个拿枪杆子的,而不是玩笔杆子的,寒暄过后,就掏出纸笔,询问起了清迈发生的事情。
“我4月18日从纽约回国的时候,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本旅游杂志……”
“杜总在住宿的细节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在去泰国之前,特意通过旅行社打听过美萍酒店的房间布局……”
杜秋在陈大猷以前住的宿舍里招待了刘运来,姜丹枫陪同,两人一个主讲,一个补充,把那几天在清迈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刘运来几乎没问什么,只是单纯的记录,结束之后问道:“杜先生,周元说你有篇文章想要发表?”
“不是一篇,是一个系列。”杜秋拿出一份装订好的文稿,说道:“我觉得互联网是继蒸汽机和发电机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革命性的伟大发明,将会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国内目前对它还不够重视,所以写了一些科普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表出来。”
刘运来接过文稿的时候数了数,发现有二十多页,好几万字,有些惊讶道:“这么多?”
“我4月份从美国回来之后,本来打算写一本书的,但是没有时间,就以随笔的形式写了一些小文章,刘记者帮我看看哪些合适发表。”
1995年有两本非常著名的畅销书,都和互联网有关,一本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本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在国内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杜秋打算借他们俩炒起来的风潮,也弄一本类似的畅销书。
智能手机里存储了几本关于互联网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杜秋把里面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比较好的章节摘录出来,和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脉络相结合,敷衍成了十几篇文章,打算拿去发表了,蛊惑电信部门里那些有野心的官僚大干快上,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炮灰。
刘运来翻开第一篇,发现是和网络新媒体有关的内容,顿时精神一振,因为他最近正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在90年代的时候,不仅《云城晚报》这样的地方小报要向市场转型,新华社这样的国家权威媒体同样要向市场转型,搞了两百多家子公司,从房地产到寻呼机,几乎什么生意都做,但大部分都在亏损,急需找到可靠而又丰厚的赚钱法子。
新华社香港分社有个公关公司,经理叫做马运生,1994年的时候联合两个计算机专家搞一个国中网计划,打算利用新华社的政治资源,搭建一个网络,把国内和国际互联网隔绝开来,用户必须付费了之后,才能浏览经过筛选和过滤的互联网信息。
这个计划非常愚蠢,但在官僚眼里却是垄断型的香饽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新华社特意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然后从香港的一些商界大佬那里弄到了25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然而1995年1月京城和浦江先后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一下子把这个计划给打乱了,于是CIC准备把国中网改成专门为国内商业用户提供经济和金融信息的网络,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又和道琼斯、路透社以及彭博等国际巨头发生了冲突,这三家公司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三天两头的施压和谴责,弄的新华社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刘运来曾经在香港呆过,很清楚CIC的困境,因此对杜秋的文章非常重视,看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坐飞机回了京城。
括某些官方人士——还不清楚海峡对岸那些家伙的智商和节操有多低,对无厘头的报道颇为重视,于是以采访的名义,把那天打电话到清迈的新华社记者派到了云城。
“杜先生,我叫刘运来,上次我们电话交流过。”
“刘先生请坐,周元向我介绍过,说你是带他入行师傅。”
“不敢当,只不过痴长了几岁,比小周早两年干这个工作罢了。”
刘运来是个30多岁的中年男子,个头比杜秋还高,方脸浓眉,看起来更像个拿枪杆子的,而不是玩笔杆子的,寒暄过后,就掏出纸笔,询问起了清迈发生的事情。
“我4月18日从纽约回国的时候,在飞机上看到了一本旅游杂志……”
“杜总在住宿的细节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在去泰国之前,特意通过旅行社打听过美萍酒店的房间布局……”
杜秋在陈大猷以前住的宿舍里招待了刘运来,姜丹枫陪同,两人一个主讲,一个补充,把那几天在清迈发生的事情讲述了一遍,刘运来几乎没问什么,只是单纯的记录,结束之后问道:“杜先生,周元说你有篇文章想要发表?”
“不是一篇,是一个系列。”杜秋拿出一份装订好的文稿,说道:“我觉得互联网是继蒸汽机和发电机之后,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革命性的伟大发明,将会对政治、经济以及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国内目前对它还不够重视,所以写了一些科普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表出来。”
刘运来接过文稿的时候数了数,发现有二十多页,好几万字,有些惊讶道:“这么多?”
“我4月份从美国回来之后,本来打算写一本书的,但是没有时间,就以随笔的形式写了一些小文章,刘记者帮我看看哪些合适发表。”
1995年有两本非常著名的畅销书,都和互联网有关,一本是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本是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在国内外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杜秋打算借他们俩炒起来的风潮,也弄一本类似的畅销书。
智能手机里存储了几本关于互联网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书,杜秋把里面一些思想性和趣味性比较好的章节摘录出来,和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脉络相结合,敷衍成了十几篇文章,打算拿去发表了,蛊惑电信部门里那些有野心的官僚大干快上,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做炮灰。
刘运来翻开第一篇,发现是和网络新媒体有关的内容,顿时精神一振,因为他最近正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在90年代的时候,不仅《云城晚报》这样的地方小报要向市场转型,新华社这样的国家权威媒体同样要向市场转型,搞了两百多家子公司,从房地产到寻呼机,几乎什么生意都做,但大部分都在亏损,急需找到可靠而又丰厚的赚钱法子。
新华社香港分社有个公关公司,经理叫做马运生,1994年的时候联合两个计算机专家搞一个国中网计划,打算利用新华社的政治资源,搭建一个网络,把国内和国际互联网隔绝开来,用户必须付费了之后,才能浏览经过筛选和过滤的互联网信息。
这个计划非常愚蠢,但在官僚眼里却是垄断型的香饽饽,为了实现这个计划,新华社特意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然后从香港的一些商界大佬那里弄到了25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
然而1995年1月京城和浦江先后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一下子把这个计划给打乱了,于是CIC准备把国中网改成专门为国内商业用户提供经济和金融信息的网络,但是这样一来的话,又和道琼斯、路透社以及彭博等国际巨头发生了冲突,这三家公司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三天两头的施压和谴责,弄的新华社疲于应付,狼狈不堪。
刘运来曾经在香港呆过,很清楚CIC的困境,因此对杜秋的文章非常重视,看完之后当天晚上就坐飞机回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