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浮生相尽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嘉南国毗邻江南三天府之一的赵荣,境内半山半平原,百年以来均为北兀南富。
好在嘉南国君十分看重轻徭薄赋休养民生之道,因而即便是南北有异,百姓仍能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嘉南的国都建安城,地处国境的东南方位,建安城的十二长街旁,百千家似围棋局,回望锦绣成堆,文人墨客群聚于此,茶楼道馆里时常能听见有人讨论明经政史。
薛淮山七岁那一年,他的老师向他介绍了都城建安,随即又同他说道:“淮山,你这样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等你以后长大了,定要去建安城做一番丰功伟业。”
薛淮山当时也不过是刚会写字,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他记得自己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日后定能闯出一番了不起的伟岸功业。
小孩子的心中一般都不大容易藏得住事,他隔天便将自己的理想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母亲,薛母听了以后,愣了足有一刻,方才含笑夸了他一句。
薛淮山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向来待他严格,他第一次被母亲这样夸奖,心中很有几分暗暗的激动。
于是他化激动为力量,更加努力地温习功课,熟读诸子百家先贤巨著,闲来无事时,也常去翻看经传史书。
那些名垂千古的贤主明君,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封诰万里江山,一生功业荣极。
薛淮山将那些史书摆在案桌的右前方,又把他父亲的牌位藏在抽屉里,他以此来督促勉励自己,此生若不做出一番大事业,就愧对列祖列宗。
薛淮山年满十四岁时,已经出落成气韵绝佳的美少年。
他花了整整三个月,写了一篇对仗工整华彩斐然的峭壁赋,题在北郡之东的灵山峭壁上,恰好被来此地游玩的翰林学士碰见。
这位翰林学士抄下整首赋词,带回了嘉南国都建安城,许多人听闻这首峭壁赋出自一个十四岁少年之手,都感到十足的震惊和撼然,便有人将薛淮山奉为少年英才。
那首赋词一度被广泛传唱,但也只是那短短一段时间,再往后,人们又渐渐将他忘了。
“我想去一趟建安。”薛淮山对他的母亲说:“拜师在名士门下,学成之后拜官入.仕。”
他的母亲沉默良久,方才答道:“既是你自己选的路,再苦也要走下去。”
次日,薛淮山拜别母亲,带着几个家仆,南下去了都城建安。
北郡薛家在嘉南国的北部算得上名流世家,但在都城建安,却并不为人所知。
薛淮山在国都四处碰壁,那些名士学究,多半只收名门贵族的子女为徒,他空有一身期许和抱负,却感到无从施展应用。
嘉南国并没有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依靠名流举荐,或者写信呈递给内廷监,这封信将会直达国君。倘若信上内容得到国君垂青,便可获取为.官的机会。
薛淮山也给国君写过几封信,信中疾言厉词针.砭时.事,但那些信笺有如石沉大海,从未有过回音。
建安城的茶楼书斋里,常有官.员开宴相聚,偶尔也会题几首诗,写在苏白宣纸上,装裱入精致的木框。
薛淮山仔细研究过这些诗句,意蕴浅显,辞藻简陋,尚不如他十岁时的玩笑之作。
但他反观自己,年岁已过二十,却无一功业建树。
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比起他来,唯一的长处便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好家世。
他自问十几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都执笔不辍伏案疾书,在学识方面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建安城内的贵族子弟,但偏偏就是无人赏识他的长处。
薛淮山想,这世间当真是不公平,有那么多的事,在刚出生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哪怕他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也抵不住那些瓶颈和拦路的石头。
薛淮山一怒之下卷起包袱返回了北郡薛家。
就在归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了隐居多年的名士阮秸。
阮秸乃是某一位贤明隐者的关门弟子,在嘉南尚未改.朝换.代时,便陪伴在太.祖身侧,作为太.祖麾下的顶梁军师。
嘉南太.祖建.国之后,阮秸递交辞呈,尚未等到太.祖首肯,便抱着刚出生的女儿避世隐居,从此不再过问嘉南世事。
太.祖在位不过三年,便将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即当今国君,而后开创了嘉南盛世。
然而太.祖在为君期间,却是将朝堂内外肃.清了一遍,那些曾经跟着太.祖打下江山的草莽功臣,多半以谋.反罪被诛.连九族。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倘若阮秸没有避世隐居,他和他的女儿可能都不会活下来。
在嘉南国境内,阮秸的生平轶事更像一部传奇,他著写的兵书十六式,极受普通百姓和贵家名流的追捧,曾经翻版数次,一度让建安纸贵。
薛淮山只知道阮秸隐居在北郡附近的村庄,却不知道他到底住在了哪里。
每年慕名而来的人都很多,却多半无功而返。
薛淮山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周边的所有村落,最终确定了三十六个城镇和村庄,又逐一确认排查它们的位置,耗费了诸多心力。
直到他二十五岁这一年,才真正找到了阮秸的家门口。
那是朝阳明灿的春日清晨,彩霞一字连天,他骑马而来,看到院中桃李满枝,繁花绯丽姹紫嫣红。
桃花树下有一位布衣竹钗的少女,淡眉如秋水,玉肌伴清风,端的是素丽秀美。
她那时正撒着稻谷喂鸡,浓密的头发上沾着半点草屑子,听见行步的马蹄声,提起裙摆背对着他,像是准备折返回屋。
那便是薛淮山第一次见到阮悠悠。
他并不知道她天生眼盲,只觉得这是真正的美人,哪怕荆钗布裙也别有一番秀丽姿色。
阮秸同他讲解了兵书十六式,又教他该如何给国君写信,薛淮山知道了这些,原本应该是得偿所愿,他应当打道回府。
但他留了下来。
薛淮山这样的举措毫无意外地招来了阮秸的厌烦。
阮家的屋子少,阮秸便让他住在柴房,薛淮山在地上铺了一层野竹草,又盖上破旧的棉被,权当是每日休息的床。
薛淮山每天鸡鸣而起,劈柴打水,过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清贫生活。
他抓住一切机会,同阮悠悠搭讪说话。
他发现她看不见东西,可阮秸不愧为嘉南第一名士,将这个女儿教养得极好,她弹得一手好琴,精通诗词曲赋,甚至还很会做家务。
这些年来,仰慕薛淮山的女子不在少数,他却从未有过这种微妙的感觉,想到她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薛淮山费尽心思哄阮悠悠开心,他夜里不眠,通宵想一些有趣... -->>
嘉南国毗邻江南三天府之一的赵荣,境内半山半平原,百年以来均为北兀南富。
好在嘉南国君十分看重轻徭薄赋休养民生之道,因而即便是南北有异,百姓仍能安居乐业自给自足。
嘉南的国都建安城,地处国境的东南方位,建安城的十二长街旁,百千家似围棋局,回望锦绣成堆,文人墨客群聚于此,茶楼道馆里时常能听见有人讨论明经政史。
薛淮山七岁那一年,他的老师向他介绍了都城建安,随即又同他说道:“淮山,你这样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等你以后长大了,定要去建安城做一番丰功伟业。”
薛淮山当时也不过是刚会写字,却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他记得自己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日后定能闯出一番了不起的伟岸功业。
小孩子的心中一般都不大容易藏得住事,他隔天便将自己的理想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母亲,薛母听了以后,愣了足有一刻,方才含笑夸了他一句。
薛淮山的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向来待他严格,他第一次被母亲这样夸奖,心中很有几分暗暗的激动。
于是他化激动为力量,更加努力地温习功课,熟读诸子百家先贤巨著,闲来无事时,也常去翻看经传史书。
那些名垂千古的贤主明君,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封诰万里江山,一生功业荣极。
薛淮山将那些史书摆在案桌的右前方,又把他父亲的牌位藏在抽屉里,他以此来督促勉励自己,此生若不做出一番大事业,就愧对列祖列宗。
薛淮山年满十四岁时,已经出落成气韵绝佳的美少年。
他花了整整三个月,写了一篇对仗工整华彩斐然的峭壁赋,题在北郡之东的灵山峭壁上,恰好被来此地游玩的翰林学士碰见。
这位翰林学士抄下整首赋词,带回了嘉南国都建安城,许多人听闻这首峭壁赋出自一个十四岁少年之手,都感到十足的震惊和撼然,便有人将薛淮山奉为少年英才。
那首赋词一度被广泛传唱,但也只是那短短一段时间,再往后,人们又渐渐将他忘了。
“我想去一趟建安。”薛淮山对他的母亲说:“拜师在名士门下,学成之后拜官入.仕。”
他的母亲沉默良久,方才答道:“既是你自己选的路,再苦也要走下去。”
次日,薛淮山拜别母亲,带着几个家仆,南下去了都城建安。
北郡薛家在嘉南国的北部算得上名流世家,但在都城建安,却并不为人所知。
薛淮山在国都四处碰壁,那些名士学究,多半只收名门贵族的子女为徒,他空有一身期许和抱负,却感到无从施展应用。
嘉南国并没有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依靠名流举荐,或者写信呈递给内廷监,这封信将会直达国君。倘若信上内容得到国君垂青,便可获取为.官的机会。
薛淮山也给国君写过几封信,信中疾言厉词针.砭时.事,但那些信笺有如石沉大海,从未有过回音。
建安城的茶楼书斋里,常有官.员开宴相聚,偶尔也会题几首诗,写在苏白宣纸上,装裱入精致的木框。
薛淮山仔细研究过这些诗句,意蕴浅显,辞藻简陋,尚不如他十岁时的玩笑之作。
但他反观自己,年岁已过二十,却无一功业建树。
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比起他来,唯一的长处便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好家世。
他自问十几年来无论寒冬酷暑,都执笔不辍伏案疾书,在学识方面不会输给任何一个建安城内的贵族子弟,但偏偏就是无人赏识他的长处。
薛淮山想,这世间当真是不公平,有那么多的事,在刚出生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哪怕他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刻苦,也抵不住那些瓶颈和拦路的石头。
薛淮山一怒之下卷起包袱返回了北郡薛家。
就在归家的路上,他忽然想到了隐居多年的名士阮秸。
阮秸乃是某一位贤明隐者的关门弟子,在嘉南尚未改.朝换.代时,便陪伴在太.祖身侧,作为太.祖麾下的顶梁军师。
嘉南太.祖建.国之后,阮秸递交辞呈,尚未等到太.祖首肯,便抱着刚出生的女儿避世隐居,从此不再过问嘉南世事。
太.祖在位不过三年,便将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也即当今国君,而后开创了嘉南盛世。
然而太.祖在为君期间,却是将朝堂内外肃.清了一遍,那些曾经跟着太.祖打下江山的草莽功臣,多半以谋.反罪被诛.连九族。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倘若阮秸没有避世隐居,他和他的女儿可能都不会活下来。
在嘉南国境内,阮秸的生平轶事更像一部传奇,他著写的兵书十六式,极受普通百姓和贵家名流的追捧,曾经翻版数次,一度让建安纸贵。
薛淮山只知道阮秸隐居在北郡附近的村庄,却不知道他到底住在了哪里。
每年慕名而来的人都很多,却多半无功而返。
薛淮山花了两年时间研究周边的所有村落,最终确定了三十六个城镇和村庄,又逐一确认排查它们的位置,耗费了诸多心力。
直到他二十五岁这一年,才真正找到了阮秸的家门口。
那是朝阳明灿的春日清晨,彩霞一字连天,他骑马而来,看到院中桃李满枝,繁花绯丽姹紫嫣红。
桃花树下有一位布衣竹钗的少女,淡眉如秋水,玉肌伴清风,端的是素丽秀美。
她那时正撒着稻谷喂鸡,浓密的头发上沾着半点草屑子,听见行步的马蹄声,提起裙摆背对着他,像是准备折返回屋。
那便是薛淮山第一次见到阮悠悠。
他并不知道她天生眼盲,只觉得这是真正的美人,哪怕荆钗布裙也别有一番秀丽姿色。
阮秸同他讲解了兵书十六式,又教他该如何给国君写信,薛淮山知道了这些,原本应该是得偿所愿,他应当打道回府。
但他留了下来。
薛淮山这样的举措毫无意外地招来了阮秸的厌烦。
阮家的屋子少,阮秸便让他住在柴房,薛淮山在地上铺了一层野竹草,又盖上破旧的棉被,权当是每日休息的床。
薛淮山每天鸡鸣而起,劈柴打水,过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清贫生活。
他抓住一切机会,同阮悠悠搭讪说话。
他发现她看不见东西,可阮秸不愧为嘉南第一名士,将这个女儿教养得极好,她弹得一手好琴,精通诗词曲赋,甚至还很会做家务。
这些年来,仰慕薛淮山的女子不在少数,他却从未有过这种微妙的感觉,想到她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笑出来。
薛淮山费尽心思哄阮悠悠开心,他夜里不眠,通宵想一些有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