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汾水(1) (2/2)
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水经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皆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皆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