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望古神话之秦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九十章 瀚海惊涛(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大秦土地上每一个百姓的日常。只要天下太平,能够安稳地为一日三餐忙忙碌碌,便心满意足,他们看不到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甚至很少走出离家更远的范围,至于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仿佛和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冯樵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赖以谋生的活计就是和日头一起爬上山,砍几捆柴回家,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一壶酒两升米,回家配上妻子在自家种的菜,哄哄刚满月的孩子,就是一天的日常。
天色未亮,冯樵夫腰间插着柴刀,怀揣干粮,哼唱着轻快的山歌,一路唤醒沉睡的飞鸟,走进山中。
这个季节的树好,新枝成熟,不嫩不老,易燃耐烧,能卖上好价钱,兴许等赶完集市,拎回家的还能多出二两肉,照顾照顾缺乏油水的肚子。
晨光东升,清早的山中还有些清冷,山林郁郁葱葱,青草芬芳。冯樵夫精心挑选着称心合适的树枝,柴刀几个起落,便能劈下一节树枝,去了细叉树叶,便是一根上好柴火。
冯樵夫正忙碌的热火朝天,忽然感觉山坡仿佛在颤抖,起初并不在意,继续手中的工作。可颤抖在逐渐清晰,也变得开始强烈,仿佛要山崩地裂一般。冯樵夫惊恐地抬头,就看到一个巨人从群山上空升起,初升的太阳在巨人身上洒下耀眼的金光。
冯樵夫惊得目瞪口呆,接着他就看到了第二个巨人,第三个巨人……
巨人升到了极高极高处,一开始还能看到像风筝一样大的影子,很快就连那风筝大的影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片片金色的云在冯樵夫的头顶掠过。
这天,冯樵夫是空着手跑回了家,赖以生存的柴刀都丢在了山中。妻子询问发生了什么,冯樵夫指天画地,语无伦次地说他连年砍柴惊动了山神。他的山神之说,当然无人相信。
杨瑾身在金人身体当中,壮丽山峦,锦绣河川,尽收眼底。宽阔的视野让杨瑾心旷神怡,也消除了他心中那份局促不安,过往的困惑和忧愁,仿佛也随之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心已不再杨瑾胸中,而是融进自然万物,这令杨瑾感觉视野更加清澈透明。杨瑾忽然想到,当初杨茂最嗤之以鼻的道家思想,也并非像他抨击的那样一无是处。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意思大致是说,有一种超然的东西在混沌中生成,比天地的出现得还要早,空虚寂静,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依靠任何外力,却能够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地循环,可以看做是万物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称呼它为“道”,或者勉强称之为“大”。
这段对于“道”的描述似乎与乾的特征不谋而合,韩羽曾经解释过,人先于乾存在,但人的灵识都来源于乾,而灵识强大者几乎可以达到和乾同样的能力。杨瑾猜测,大概老子也是灵识强大的人,只不过没有强大到和乾一样,但足够感知到乾的存在。
既然人的灵识都来自于乾,自然必须应当遵守乾的意志,所以老子才会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在乾诞生之前,还有“无”的存在,“无”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违抗的规则铁律,哪怕是乾,也不能在“无”的限制下肆意妄为。所以乾才需要与他意志相同的人,帮助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如今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杨瑾身上。
由于杨茂对道家的不屑,导致杨瑾对道家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些当然都是他按自己的主观想法胡乱猜测出来的,现在又没空闲时间去找个道家子弟来论道求证。况且老子早已仙逝过百年,如今的道家子弟肯定对老子的说法各有理解,很难知道老子最初的真正想法。
韩羽的尸身依然坐在杨瑾旁边,杨瑾很不愿意将其称之为“尸体”。由于韩羽身体的特殊构造,死去再久,尸身也不会腐坏破败,一切完好如初。尤其是他那双眼睛,仿佛永远在注视着远方,毕竟他的眼睛从没有流露出过任何情感色彩。
杨瑾也没能狠下心来,寻找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将韩羽埋葬。结局虽然都是死亡,但韩羽与常人是不同的形式。有韩羽在旁,也驱散了杨瑾恐惧的孤独感,即便杨瑾也从未真正孤军奋战过,他的身边一直都有兄弟支持陪伴。
……
旭日和风之下,茫茫东海,海面波光鳞动,浪涛浩渺,海鸥长鸣击空戏水,空气中弥漫腥咸湿气。
数百艘战船集结战阵,乘风踏浪而来,为首船头高挑“秦”字纛旗,黄色大纛迎风招展,边缘绣着象征无上权威的一圈黑色龙纹,标志着始皇御驾亲征而来。
始皇征讨徐福心切,命战船全速开动,纛旗上龙纹随旗舞动,宛若腾云驾雾。
徐福船队并未行远,十艘海船相互之间以木板连接,组成一面巨大的平台驻足在海面之上。一尊青铜铸成的圆柱器械立在平台中央,诸多工匠围在圆柱周围,正忙于最后的固定工作。而徐福也不隐藏身形,冠冕堂皇地站在一旁,亲自监督。
低沉雄浑的号角声随波涛荡漾而来,徐福闻声负手走到平台边缘,昂首了望。
海面之上千帆耸立,船只密集如蝗,借助风势急似箭,仿佛乌云压境。始皇征讨徐福,船队只有十多艘楼船,其余都是轻巧敏捷的斗舰,是以航行速度奇快。
第九十章 瀚海惊涛(1)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大秦土地上每一个百姓的日常。只要天下太平,能够安稳地为一日三餐忙忙碌碌,便心满意足,他们看不到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甚至很少走出离家更远的范围,至于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仿佛和他们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
冯樵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赖以谋生的活计就是和日头一起爬上山,砍几捆柴回家,拿到集市上卖掉,换一壶酒两升米,回家配上妻子在自家种的菜,哄哄刚满月的孩子,就是一天的日常。
天色未亮,冯樵夫腰间插着柴刀,怀揣干粮,哼唱着轻快的山歌,一路唤醒沉睡的飞鸟,走进山中。
这个季节的树好,新枝成熟,不嫩不老,易燃耐烧,能卖上好价钱,兴许等赶完集市,拎回家的还能多出二两肉,照顾照顾缺乏油水的肚子。
晨光东升,清早的山中还有些清冷,山林郁郁葱葱,青草芬芳。冯樵夫精心挑选着称心合适的树枝,柴刀几个起落,便能劈下一节树枝,去了细叉树叶,便是一根上好柴火。
冯樵夫正忙碌的热火朝天,忽然感觉山坡仿佛在颤抖,起初并不在意,继续手中的工作。可颤抖在逐渐清晰,也变得开始强烈,仿佛要山崩地裂一般。冯樵夫惊恐地抬头,就看到一个巨人从群山上空升起,初升的太阳在巨人身上洒下耀眼的金光。
冯樵夫惊得目瞪口呆,接着他就看到了第二个巨人,第三个巨人……
巨人升到了极高极高处,一开始还能看到像风筝一样大的影子,很快就连那风筝大的影子都看不见了,只有一片片金色的云在冯樵夫的头顶掠过。
这天,冯樵夫是空着手跑回了家,赖以生存的柴刀都丢在了山中。妻子询问发生了什么,冯樵夫指天画地,语无伦次地说他连年砍柴惊动了山神。他的山神之说,当然无人相信。
杨瑾身在金人身体当中,壮丽山峦,锦绣河川,尽收眼底。宽阔的视野让杨瑾心旷神怡,也消除了他心中那份局促不安,过往的困惑和忧愁,仿佛也随之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心已不再杨瑾胸中,而是融进自然万物,这令杨瑾感觉视野更加清澈透明。杨瑾忽然想到,当初杨茂最嗤之以鼻的道家思想,也并非像他抨击的那样一无是处。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意思大致是说,有一种超然的东西在混沌中生成,比天地的出现得还要早,空虚寂静,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它的存在,不依靠任何外力,却能够生生不息周而复始地循环,可以看做是万物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称呼它为“道”,或者勉强称之为“大”。
这段对于“道”的描述似乎与乾的特征不谋而合,韩羽曾经解释过,人先于乾存在,但人的灵识都来源于乾,而灵识强大者几乎可以达到和乾同样的能力。杨瑾猜测,大概老子也是灵识强大的人,只不过没有强大到和乾一样,但足够感知到乾的存在。
既然人的灵识都来自于乾,自然必须应当遵守乾的意志,所以老子才会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在乾诞生之前,还有“无”的存在,“无”是任何力量都无法违抗的规则铁律,哪怕是乾,也不能在“无”的限制下肆意妄为。所以乾才需要与他意志相同的人,帮助他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如今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杨瑾身上。
由于杨茂对道家的不屑,导致杨瑾对道家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些当然都是他按自己的主观想法胡乱猜测出来的,现在又没空闲时间去找个道家子弟来论道求证。况且老子早已仙逝过百年,如今的道家子弟肯定对老子的说法各有理解,很难知道老子最初的真正想法。
韩羽的尸身依然坐在杨瑾旁边,杨瑾很不愿意将其称之为“尸体”。由于韩羽身体的特殊构造,死去再久,尸身也不会腐坏破败,一切完好如初。尤其是他那双眼睛,仿佛永远在注视着远方,毕竟他的眼睛从没有流露出过任何情感色彩。
杨瑾也没能狠下心来,寻找一处山清水秀之地,将韩羽埋葬。结局虽然都是死亡,但韩羽与常人是不同的形式。有韩羽在旁,也驱散了杨瑾恐惧的孤独感,即便杨瑾也从未真正孤军奋战过,他的身边一直都有兄弟支持陪伴。
……
旭日和风之下,茫茫东海,海面波光鳞动,浪涛浩渺,海鸥长鸣击空戏水,空气中弥漫腥咸湿气。
数百艘战船集结战阵,乘风踏浪而来,为首船头高挑“秦”字纛旗,黄色大纛迎风招展,边缘绣着象征无上权威的一圈黑色龙纹,标志着始皇御驾亲征而来。
始皇征讨徐福心切,命战船全速开动,纛旗上龙纹随旗舞动,宛若腾云驾雾。
徐福船队并未行远,十艘海船相互之间以木板连接,组成一面巨大的平台驻足在海面之上。一尊青铜铸成的圆柱器械立在平台中央,诸多工匠围在圆柱周围,正忙于最后的固定工作。而徐福也不隐藏身形,冠冕堂皇地站在一旁,亲自监督。
低沉雄浑的号角声随波涛荡漾而来,徐福闻声负手走到平台边缘,昂首了望。
海面之上千帆耸立,船只密集如蝗,借助风势急似箭,仿佛乌云压境。始皇征讨徐福,船队只有十多艘楼船,其余都是轻巧敏捷的斗舰,是以航行速度奇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