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账,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遇到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讲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战,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
遍体负伤,好在捡了条命,被人护着回去养伤了。
主帅虽然撤走,但在大炮的掩护下,明军依然奋战不已。付出重大伤亡后,皇太极被迫撤退,德胜门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天对袁崇焕而言,是很光荣的,他凭借自己的精兵良将,在京城打败了实力强劲的八旗军。
更重要的是,同一天出战的满桂,是他的死敌,当着皇帝的面,一个打出去,一个抬回来,实在很有面子。
可是他想不到,满桂同志的这笔账,最终会算到他的身上,因为在那天战役结束时,一个流言开始在京城流传:
开炮打伤满桂的,就是袁崇焕。
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满桂在德胜门作战,而袁崇焕在广渠门,今天在北京,要跑个来回,估计都要一个钟头,无论如何,袁崇焕都是过不去的。
但袁督师背这个黑锅,也不是全无道理。他跟满桂从宁远就开始干仗,后来硬把满总兵挤回关内,从来就不待见这人,现在满桂受伤了,算在他头上也不奇怪。
从毛文龙开始,到满桂,再到崇祯,袁崇焕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虽然他自己并不知晓。
袁崇焕,广西藤县人。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孙承宗赏识,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
后受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以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我想,差不多了。
最终命运揭晓之前,袁崇焕的表现大致如此。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比如遇到孙承宗),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
他并不完美,不守规章,不讲原则,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私心很重,听话的就提,不听话的就整(或杀)。
而某些所谓“专家”的所谓“力挽狂澜”,基本就是扯淡。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社科院明史学会的例会上,跟很多专家讨论过多次。客观地讲,以他的战略眼光(跟着皇太极绕京城跑圈)和实际表现(擅杀毛文龙),守城出战确属上乘。让他继续镇守辽东,还能闹出什么事来也难说,所谓挽救危局,随便讲讲吧。
袁崇焕绝不是叛徒,也绝不是一个关键性人物,他存在与否,并不能决定明朝的兴衰成败。换句话说,以他的才能,无论怎么折腾,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论,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知道。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上了。
但无论何时、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二十七日,京城九门换防,一切准备就绪。
最终的结局已经注定,无需改变,也无法改变。
就在这天,坚定的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袁崇焕列队于城外。
因为不能入城,只能背城布阵,背对着冰冷的墙砖,在京城凛冽的寒风中,他面对皇太极,展开了波澜壮阔人生的最后一幕。
后金军用潮水般的进攻,证明了自己还想进北京抢一把的美好愿景,但关宁铁骑用倒在他们面前的无数尸体证明,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持续激战,经过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拉锯战,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获胜告终。
结束了,都结束了。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巴顿
我原先认为,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是吃饱了撑的外加精神失常,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