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袁绍集结十万兵力,准备攻打许都。曹操则在八月军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九月分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死战,因此双方都要争取中间力量。袁绍先派人来招降张绣,贾诩却自作主张对使者说:麻烦足下向袁本初致歉,就说他和公路将军(袁术)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天下国士吗?
张绣当场吓得面如土色。他悄悄问贾诩:先生一点面子都不讲,就把袁绍的使者打发了,我们怎么办?
贾诩说:好办得很,投靠曹操。
张绣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跟我们又有前嫌,怎么还要去投靠他?
贾诩说:唯其如此,才应该投靠曹操。
接下来,贾诩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投靠曹操名正言顺,此为有理。第二,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
因此贾诩说:将军尽管放心。
贾诩的估计一点不差。张绣一到,曹操就亲亲热热握手言欢设宴洗尘,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跟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对待项伯一模一样。
过去的恩恩怨怨,当然也只字不提。从此,张绣成为曹操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一个重要的谋臣。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24]
吕布和袁术,就没那么好运气。
袁术是自己找死。他从孙坚手里得到了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便自认为天命在身,竟在建安二年(197)春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25]
这当然犯了众怒。
结果,关系最好的孙策与之绝交,吕布则把他派来的使节押送许都,曹操更是亲自带兵征讨。袁术闻讯,掉头就跑,军粮也被他的“丞相”全部分给了灾民。这位伪丞相说,反正我们死路一条,何不积点阴德呢?[26]
如此这般地苦撑了两年,走投无路的袁术终于发现他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决定把传国玉玺让给袁绍。然而就连这个想法也不能如愿,因为曹操早已派人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截击,单等他来送死。
袁术没有办法,只好又掉头返回淮南。逃到离寿春(今安徽寿县)八十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其时正当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袁术想喝一口蜂蜜水,也不能够,厨房回答说只有麦屑可吃。
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袁术坐在床上叹息良久,然后突然惨叫一声: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吐血一斗多死去。[27]
袁术死后五个月,张绣投降曹操;死前半年,吕布被曹操俘虏。当时吕布已众叛亲离,却倒驴不倒架。他大大咧咧地对曹操说:捆那么紧干什么?不能松松绑吗?
曹操笑了:捆绑老虎,能不紧吗?
吕布说:明公顾忌的,不就是吕布吗?现在吕布心甘情愿投降,明公可以放心了吧?今后,明公将步兵,吕布将骑兵,还怕天下搞不掂吗?
曹操犹豫了。
是啊,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也是人才。
这时,曹操旁边的一个人说话了。他冷冷地说:明公难道忘了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
曹操恍然大悟,吕布身首异处。[28]
一言而杀吕布的这个人,我们也很熟悉。
没错,他就是刘备。
放刘备
最赏识和看重刘备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在擒杀吕布那年跟刘备结为盟友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一文不名地前来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为豫州牧。共同打败吕布后,又表荐刘备为左将军。[29]
这是很高的待遇。汉代的将军有两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叫“名号将军”,是第一等。曹操代理过的奋武将军,刘备担任过的镇东将军,叫“杂号将军”,是第二等。刘备封左将军,可见曹操的看重。
给予刘备的礼遇也很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此外还有信任。袁术北上联合袁绍时,被曹操派到下邳截击的人就是刘备。然而刘备到了下邳却翻脸不认人。他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叛曹操,而且作对到底。
当然,刘备带走的军队和军粮,都是曹操给的。就连被吕布打散的旧部,也是曹操帮助他重新集结的。曹操原本打算把刘备变成张绣,结果反倒增加了一个袁绍,还帮他恢复元气武装起来,岂非赔得太惨?
曹操的谋士们,其实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经提醒曹操:刘备这人颇有雄才大略,还甚得众心,绝不会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样:刘备绝非池中物,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必须早做安排。
问题在于郭嘉又说,明公提宝剑而兴义兵,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心置腹。即便如此,也还怕招不来天下英雄。现在刘备这个英雄走投无路,前来投靠明公,明公却把他杀了,那么,还有谁会愿意追随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杀,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该怎么办?
也许,郭嘉的主意是软禁。[30]
不过这并不能肯定。因为此事诸家记载不一,已成为历史上一桩疑案。很可能这件事实在敏感,郭嘉不能说得太明白,曹操也没弄懂郭嘉的意思。于是曹操回答程昱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决定以诚相待信任刘备。甚至刘备主动请缨到下邳截击袁术,董昭闻讯赶来进行劝阻时,曹操还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说明刘备有异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无疑,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个错误,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国。
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为什么要如此善待刘备?他到底看重刘备什么?地位吗?名气吗?实力吗?好像都不是。
没错,刘备号称宗室,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然而从汉景帝到汉献帝,血缘关系何其疏远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刘备本人则“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哪有凤子龙孙的待遇?
刘备也没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对吕布说,我袁术生年以来,就没听说过天下有刘备。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援,刘备也又惊又喜地说: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刘备?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见当时刘备无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没有名气的刘备也没有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盘又会很快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以至于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离。[34]
然而袁绍、刘表、陶谦、孔融等人,却都认为刘备是英雄。徐州牧陶谦临死前以州相托,刘备不敢当,建议让给袁术。孔融却说,袁公路他们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冢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曹操则不但一眼看出刘备是英雄,而且认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吃饭,竟然不紧不慢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话真是如雷贯耳。何况曹操还说“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当场吓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后来刘备的叛逃,则被解释为与此相关。据说,当时车骑将军董承声称亲受献帝藏在衣带里的诏书,密谋发动政变消灭曹操。刘备跟曹操吃了那顿饭以后,也积极与董承联系。因此一到下邳,便公开举起反曹大旗。
但,此说破绽百出。
首先,衣带诏就未必确有其事,董承他们也只是声称密受而已,并无实据。其次,刘备公开反曹,等于暴露了他们的秘密,则置皇帝与董承等人于何地?
因此,这仍是一桩疑案。[37]
不过刘备是英雄,却毋庸置疑。唯其如此,关羽、张飞和赵云,才会跟他一见如故,对他忠贞不渝;诸葛亮也才会放弃曹操、孙权和刘表,效忠一无所有的刘备。
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都看得出来的,曹操也不会看不出来。只不过,刘备这英雄并没有用武之地;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着过于防范的,不如等到师出有名的时候再来收拾。
也许吧,也许。
因此,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在与袁绍决战之前便调兵遣将,征讨刘备。诸将提醒说:与明公争夺天下的可是袁绍啊!曹操却说:刘备才是人杰,不能养虎遗患;袁绍志大才疏,反倒不足为虑。[38]
这一仗打得刘备狼狈不堪。他甚至一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全然不顾手下的死活。结果,老婆孩子统统做了俘虏,就连关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败的刘备只好去投靠袁绍,袁绍则出城二百里相迎。他没能诱降张绣,却得到了刘备,而且刘备还是从曹操那里出走的,袁绍真是喜出望外。
只不过他没想到,刘备既然能够背叛曹操,同样也会从他那里叛逃。[40]
袁绍怎么可能真正了解刘备?
他想的也只有一件事:尽快消灭曹操。
这并不奇怪。到建安四年(199)底,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刘表宣布中立,孙策保守东方。局势变得十分明朗:袁绍与曹操两雄不并立。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了项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于是,袁绍不顾部分谋士的反对和劝阻,公开发表讨曹檄文,悍然发动了意在剿灭曹操的战争。[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敌,并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了官渡。同时,他派遣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袁绍的军队隔河相向,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官渡之战即将打响。
官渡之战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强大的一方是袁绍。这位当年的关东联军盟主,已经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公孙瓒,拥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等于占有了大半个北部中国,可谓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曹操则可怜得多。他所拥有的,除了敌人就只剩下皇帝。然而这位大汉天子却地无一垄,军无一卒,钱无一文。何况袁绍要消灭曹操,又哪里需要天子批准?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阶级把赌注押在袁绍身上,就连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绍,不看好曹操。于是董承政变,刘备叛逃,豫州多处骚乱,徐州郡县降袁,刘表暗中策反,孙策图谋偷袭,仅因为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领袖孔融则在许都风言风语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坚决支持,他未必顶得住。[43]
事实上战争进行得非常艰难。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军至黎阳,兵分两路攻击白马和延津。此战虽以曹操获胜告终,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因此放弃白马和延津,全军退回官渡,以避其锋芒。
七月,袁绍军进阳武(今河南原阳)。八月,袁军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东西绵延数十里。曹操无路可退,便也扎营相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这时,袁绍军号称十数万众,曹操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见运粮的士卒疲于奔命,竟脱口而出说: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也不让你们这样千辛万苦![44]
实际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实在坚持不住了。远在许都的荀彧却来信说,袁绍倾巢而出,孤注一掷,这是铁了心要跟明公决一死战啊!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就一定会被消灭干净,绝不可能有第三条路。
因此荀彧说: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45]
支持曹操的还有贾诩。贾诩对曹操说,明公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唯一的问题是总想万无一失。其实,只要抓住机遇,一鼓作气,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贾诩说得没错,机遇也说来就来。
首先是刘备开溜。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别人看好袁绍,他却看衰,甚至在曹袁两军相持不下时,就已经预感到袁绍必败。因此借口联合刘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许攸叛逃。许攸是袁绍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时候就跟着袁绍,足智多谋,还掌握了大量军事情报。因此曹操听说许攸来奔,便光着脚跑出来迎接,搓着双手放声大笑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好办了![48]
许攸却开口便问:请问贵军还有多少粮食?
曹操答:起码还能支持一年。
许攸毫不客气地说:不对!重讲!
曹操又改口说: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冷笑一声: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败袁绍?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讲实话?
曹操知道,许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报,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笑笑说:刚才不过开玩笑罢了!实实在在地说,顶多只够一个月,为之奈何?
许攸见曹操实话实说,便将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和解决的办法和盘托出。曹操也当机立断依计而行,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袁绍的粮库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49]
这就直接导致了第三件事情:张郃反水。
张郃是袁绍的大将,有勇有谋,而且也是在冀州时就跟了袁绍的。曹操奇袭乌巢,张郃主张立即增援,袁绍却听从谋士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结果如张郃所料,官渡没能攻下,乌巢全军覆没。
郭图紧张了。为了推卸责任,便向袁绍诬告张郃幸灾乐祸,出言不逊。张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览烧了战车,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说这是韩信归了刘邦呀!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50]
刘备开溜,袁绍失去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掉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
形势在顷刻之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张郃刚一投降,曹操马上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失去统帅的袁军纷纷变成俘虏,袁绍带到军中的图书和珍宝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时被缴获的,还有战争期间朝臣和部将私通袁绍的书信,曹操把它们统统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释是:那个时候袁绍确实强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大家!结果,冀州各郡纷纷举城降曹。[51]
官渡之战就此结束。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实际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绍当然要走士族路线,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曹操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张抑制兼并,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就是证明。[52]
曹袁之别,即在于此。
换句话说,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
因此,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53]
事实也是如此。
于是,历史的日程表被彻底打乱。在董卓时期,士族地主阶级虽遭重创,却还可以寄希望于“士族兼军阀”的袁绍。袁绍一败,这一线希望也就化为乌有。
看来,在这个军阀的时代,士族是没戏了,哪怕他们同时把自己变成军阀。
能够叱咤风云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刘备和孙权。
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士族,也都是军阀。但与曹操不同的是,他们的政权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够与曹魏形成鼎足之势。所以,曹操战胜袁绍,是寒族战胜士族;孙刘对抗曹操,则是南方对抗北方。
那么,南方为什么能够对抗北方?
在这种对抗的背后,又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袁绍集结十万兵力,准备攻打许都。曹操则在八月军进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九月分兵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战争一触即发。
这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场死战,因此双方都要争取中间力量。袁绍先派人来招降张绣,贾诩却自作主张对使者说:麻烦足下向袁本初致歉,就说他和公路将军(袁术)兄弟尚且不能相容,还容得下天下国士吗?
张绣当场吓得面如土色。他悄悄问贾诩:先生一点面子都不讲,就把袁绍的使者打发了,我们怎么办?
贾诩说:好办得很,投靠曹操。
张绣说:袁绍强大,曹操弱小,跟我们又有前嫌,怎么还要去投靠他?
贾诩说:唯其如此,才应该投靠曹操。
接下来,贾诩讲了三条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投靠曹操名正言顺,此为有理。第二,我们这点人马在袁绍那里微不足道,对于曹操却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业者,一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反倒会拿我们做榜样,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宽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为有安全。
因此贾诩说:将军尽管放心。
贾诩的估计一点不差。张绣一到,曹操就亲亲热热握手言欢设宴洗尘,任命他为扬武将军,封列侯,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跟当年刘邦在鸿门宴之前对待项伯一模一样。
过去的恩恩怨怨,当然也只字不提。从此,张绣成为曹操麾下一员勇武的战将,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一个重要的谋臣。他为曹氏集团服务了两代,在文帝曹丕朝官居太尉,七十七岁去世,谥曰肃侯。[24]
吕布和袁术,就没那么好运气。
袁术是自己找死。他从孙坚手里得到了大汉王朝的传国玉玺,便自认为天命在身,竟在建安二年(197)春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称帝。[25]
这当然犯了众怒。
结果,关系最好的孙策与之绝交,吕布则把他派来的使节押送许都,曹操更是亲自带兵征讨。袁术闻讯,掉头就跑,军粮也被他的“丞相”全部分给了灾民。这位伪丞相说,反正我们死路一条,何不积点阴德呢?[26]
如此这般地苦撑了两年,走投无路的袁术终于发现他这个皇帝再也做不下去,便决定把传国玉玺让给袁绍。然而就连这个想法也不能如愿,因为曹操早已派人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截击,单等他来送死。
袁术没有办法,只好又掉头返回淮南。逃到离寿春(今安徽寿县)八十里的江亭时,终于一病不起。其时正当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袁术想喝一口蜂蜜水,也不能够,厨房回答说只有麦屑可吃。
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袁术坐在床上叹息良久,然后突然惨叫一声: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啊!喊完,倒伏床下,吐血一斗多死去。[27]
袁术死后五个月,张绣投降曹操;死前半年,吕布被曹操俘虏。当时吕布已众叛亲离,却倒驴不倒架。他大大咧咧地对曹操说:捆那么紧干什么?不能松松绑吗?
曹操笑了:捆绑老虎,能不紧吗?
吕布说:明公顾忌的,不就是吕布吗?现在吕布心甘情愿投降,明公可以放心了吧?今后,明公将步兵,吕布将骑兵,还怕天下搞不掂吗?
曹操犹豫了。
是啊,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也是人才。
这时,曹操旁边的一个人说话了。他冷冷地说:明公难道忘了吕布是怎样侍奉丁原和董卓的吗?
曹操恍然大悟,吕布身首异处。[28]
一言而杀吕布的这个人,我们也很熟悉。
没错,他就是刘备。
放刘备
最赏识和看重刘备的人,是曹操。
曹操是在擒杀吕布那年跟刘备结为盟友的。当时刘备被吕布打败,一文不名地前来投靠,曹操立即任命他为豫州牧。共同打败吕布后,又表荐刘备为左将军。[29]
这是很高的待遇。汉代的将军有两等,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叫“名号将军”,是第一等。曹操代理过的奋武将军,刘备担任过的镇东将军,叫“杂号将军”,是第二等。刘备封左将军,可见曹操的看重。
给予刘备的礼遇也很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此外还有信任。袁术北上联合袁绍时,被曹操派到下邳截击的人就是刘备。然而刘备到了下邳却翻脸不认人。他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公开反叛曹操,而且作对到底。
当然,刘备带走的军队和军粮,都是曹操给的。就连被吕布打散的旧部,也是曹操帮助他重新集结的。曹操原本打算把刘备变成张绣,结果反倒增加了一个袁绍,还帮他恢复元气武装起来,岂非赔得太惨?
曹操的谋士们,其实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经提醒曹操:刘备这人颇有雄才大略,还甚得众心,绝不会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样:刘备绝非池中物,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必须早做安排。
问题在于郭嘉又说,明公提宝剑而兴义兵,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心置腹。即便如此,也还怕招不来天下英雄。现在刘备这个英雄走投无路,前来投靠明公,明公却把他杀了,那么,还有谁会愿意追随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绝四海之望,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杀,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该怎么办?
也许,郭嘉的主意是软禁。[30]
不过这并不能肯定。因为此事诸家记载不一,已成为历史上一桩疑案。很可能这件事实在敏感,郭嘉不能说得太明白,曹操也没弄懂郭嘉的意思。于是曹操回答程昱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决定以诚相待信任刘备。甚至刘备主动请缨到下邳截击袁术,董昭闻讯赶来进行劝阻时,曹操还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说明刘备有异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无疑,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错误。正是由于这个错误,中国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国。
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为什么要如此善待刘备?他到底看重刘备什么?地位吗?名气吗?实力吗?好像都不是。
没错,刘备号称宗室,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然而从汉景帝到汉献帝,血缘关系何其疏远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罗贯中编出来的。刘备本人则“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哪有凤子龙孙的待遇?
刘备也没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对吕布说,我袁术生年以来,就没听说过天下有刘备。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包围,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援,刘备也又惊又喜地说: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刘备?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见当时刘备无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没有名气的刘备也没有根据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盘又会很快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以至于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颠沛流离。[34]
然而袁绍、刘表、陶谦、孔融等人,却都认为刘备是英雄。徐州牧陶谦临死前以州相托,刘备不敢当,建议让给袁术。孔融却说,袁公路他们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冢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曹操则不但一眼看出刘备是英雄,而且认为普天之下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有一次,曹操请刘备吃饭,竟然不紧不慢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话真是如雷贯耳。何况曹操还说“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当场吓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后来刘备的叛逃,则被解释为与此相关。据说,当时车骑将军董承声称亲受献帝藏在衣带里的诏书,密谋发动政变消灭曹操。刘备跟曹操吃了那顿饭以后,也积极与董承联系。因此一到下邳,便公开举起反曹大旗。
但,此说破绽百出。
首先,衣带诏就未必确有其事,董承他们也只是声称密受而已,并无实据。其次,刘备公开反曹,等于暴露了他们的秘密,则置皇帝与董承等人于何地?
因此,这仍是一桩疑案。[37]
不过刘备是英雄,却毋庸置疑。唯其如此,关羽、张飞和赵云,才会跟他一见如故,对他忠贞不渝;诸葛亮也才会放弃曹操、孙权和刘表,效忠一无所有的刘备。
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都看得出来的,曹操也不会看不出来。只不过,刘备这英雄并没有用武之地;而一个没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着过于防范的,不如等到师出有名的时候再来收拾。
也许吧,也许。
因此,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在与袁绍决战之前便调兵遣将,征讨刘备。诸将提醒说:与明公争夺天下的可是袁绍啊!曹操却说:刘备才是人杰,不能养虎遗患;袁绍志大才疏,反倒不足为虑。[38]
这一仗打得刘备狼狈不堪。他甚至一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全然不顾手下的死活。结果,老婆孩子统统做了俘虏,就连关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败的刘备只好去投靠袁绍,袁绍则出城二百里相迎。他没能诱降张绣,却得到了刘备,而且刘备还是从曹操那里出走的,袁绍真是喜出望外。
只不过他没想到,刘备既然能够背叛曹操,同样也会从他那里叛逃。[40]
袁绍怎么可能真正了解刘备?
他想的也只有一件事:尽快消灭曹操。
这并不奇怪。到建安四年(199)底,杨奉已灭,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刘表宣布中立,孙策保守东方。局势变得十分明朗:袁绍与曹操两雄不并立。双方都把对方看作了项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于是,袁绍不顾部分谋士的反对和劝阻,公开发表讨曹檄文,悍然发动了意在剿灭曹操的战争。[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敌,并把自己的大本营设在了官渡。同时,他派遣东郡太守刘延驻军白马(今河南滑县东),益寿亭侯于禁驻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袁绍的军队隔河相向,摆开了决战的态势。
官渡之战即将打响。
官渡之战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争。
强大的一方是袁绍。这位当年的关东联军盟主,已经消灭了盘踞在北方的公孙瓒,拥有了冀、青、并、幽四州之地,等于占有了大半个北部中国,可谓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曹操则可怜得多。他所拥有的,除了敌人就只剩下皇帝。然而这位大汉天子却地无一垄,军无一卒,钱无一文。何况袁绍要消灭曹操,又哪里需要天子批准?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阶级把赌注押在袁绍身上,就连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绍,不看好曹操。于是董承政变,刘备叛逃,豫州多处骚乱,徐州郡县降袁,刘表暗中策反,孙策图谋偷袭,仅因为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领袖孔融则在许都风言风语大放厥词,散布袁绍不可战胜的言论,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面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坚决支持,他未必顶得住。[43]
事实上战争进行得非常艰难。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军至黎阳,兵分两路攻击白马和延津。此战虽以曹操获胜告终,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实力不如袁绍,因此放弃白马和延津,全军退回官渡,以避其锋芒。
七月,袁绍军进阳武(今河南原阳)。八月,袁军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营扎寨,东西绵延数十里。曹操无路可退,便也扎营相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这时,袁绍军号称十数万众,曹操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见运粮的士卒疲于奔命,竟脱口而出说:再过十五天,我一定为你们拿下袁绍,再也不让你们这样千辛万苦![44]
实际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实在坚持不住了。远在许都的荀彧却来信说,袁绍倾巢而出,孤注一掷,这是铁了心要跟明公决一死战啊!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就一定会被消灭干净,绝不可能有第三条路。
因此荀彧说:曹公呀曹公,成败在此一举![45]
支持曹操的还有贾诩。贾诩对曹操说,明公的智慧超过袁绍,勇敢超过袁绍,用人超过袁绍,决断超过袁绍,唯一的问题是总想万无一失。其实,只要抓住机遇,一鼓作气,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贾诩说得没错,机遇也说来就来。
首先是刘备开溜。刘备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别人看好袁绍,他却看衰,甚至在曹袁两军相持不下时,就已经预感到袁绍必败。因此借口联合刘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许攸叛逃。许攸是袁绍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时候就跟着袁绍,足智多谋,还掌握了大量军事情报。因此曹操听说许攸来奔,便光着脚跑出来迎接,搓着双手放声大笑说:这下子我的事情好办了![48]
许攸却开口便问:请问贵军还有多少粮食?
曹操答:起码还能支持一年。
许攸毫不客气地说:不对!重讲!
曹操又改口说:还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冷笑一声: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败袁绍?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讲实话?
曹操知道,许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报,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笑笑说:刚才不过开玩笑罢了!实实在在地说,顶多只够一个月,为之奈何?
许攸见曹操实话实说,便将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和解决的办法和盘托出。曹操也当机立断依计而行,亲自率领轻骑兵直奔袁绍的粮库乌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军需物资和后勤设备。[49]
这就直接导致了第三件事情:张郃反水。
张郃是袁绍的大将,有勇有谋,而且也是在冀州时就跟了袁绍的。曹操奇袭乌巢,张郃主张立即增援,袁绍却听从谋士郭图的意见,派轻兵救援乌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结果如张郃所料,官渡没能攻下,乌巢全军覆没。
郭图紧张了。为了推卸责任,便向袁绍诬告张郃幸灾乐祸,出言不逊。张郃前方不利,后院失火,只好和部下高览烧了战车,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说这是韩信归了刘邦呀!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50]
刘备开溜,袁绍失去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掉智囊;张郃反水,袁绍折了臂膀。所有这些,都说明袁绍大势已去,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土崩瓦解。
形势在顷刻之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张郃刚一投降,曹操马上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失去统帅的袁军纷纷变成俘虏,袁绍带到军中的图书和珍宝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时被缴获的,还有战争期间朝臣和部将私通袁绍的书信,曹操把它们统统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释是:那个时候袁绍确实强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况大家!结果,冀州各郡纷纷举城降曹。[51]
官渡之战就此结束。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实际上,袁绍和曹操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绍当然要走士族路线,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曹操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主张抑制兼并,以法治国,唯才是举,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就是证明。[52]
曹袁之别,即在于此。
换句话说,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所以,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甚至决一死战。
因此,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在社会地位上,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是儒家与法家之争。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袁绍胜,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53]
事实也是如此。
于是,历史的日程表被彻底打乱。在董卓时期,士族地主阶级虽遭重创,却还可以寄希望于“士族兼军阀”的袁绍。袁绍一败,这一线希望也就化为乌有。
看来,在这个军阀的时代,士族是没戏了,哪怕他们同时把自己变成军阀。
能够叱咤风云的,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刘备和孙权。
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士族,也都是军阀。但与曹操不同的是,他们的政权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够与曹魏形成鼎足之势。所以,曹操战胜袁绍,是寒族战胜士族;孙刘对抗曹操,则是南方对抗北方。
那么,南方为什么能够对抗北方?
在这种对抗的背后,又有什么玄妙之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