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www.biqugela.org,死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老人家?”朱总狐疑地看着我,“他是谁?我能见见他吗?”
“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我如实回答道,“这位老者是《夷陵日报》的一位读者,看了那篇报道后,就主动打电话到报社,约了我在外见面,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一手材料。这篇报道,就是根据老人家提供的材料写的。”
“那么,老人家提供的材料,我能看看吗?”朱总问道。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感,是每一个记者的本能。
“我答应过老人家,”我面露难色,“材料只能我一个人看,绝不泄露给第三人。”
老张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不阴不阳地冲着朱总来了一句:“老朱,你我都老了,还是后生可畏呀!”
“朱总,张总!”老张那种小人般的暧昧态度激怒了我,“我以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共产党员的党性保证,这篇纪实是完全依据史料而作,我只是将那些干巴巴的史料生动还原,绝对没有杜撰的成分。”
“坐下坐下!”朱总笑了笑,“我当然相信自己的同志。看得出来,和上篇报道一样,字里行间,你都充满了激情。我做过多年记者,如果不是被真实的事件感动着,笔下流淌不出这么精彩充实的文字。这样,老张,你留出两个版面,全文刊登这篇纪实。”
“朱总,这恐怕不合适吧?”显然老张没料想到结局是这样,连忙说道,“于记者这篇文稿太长了,两个版面可能都登载不下。”
“那就增加版面。”朱总干脆地说道,“对优质文稿,我们就不要局限于条条框框,只要符合主旋律,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我这里一律开绿灯。”
“那好,我再去审稿,争取后天见报。”老张无可奈何地说。
“不用了!文稿我看过了,小于写得很用心,除了个别字句需要润色外,基本不需要做什么修改。”朱总拿起红笔,在文稿上画了几个圈,改了几个字,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老张,“你直接交给总编室排版。”
老张很不情愿地接过文稿,和我一起走去总编室。快出门的时候,我听见朱总在里面高声打电话:“周厂长吗?今天《夷陵日报》有十二版,对!多了增刊,你加印十万份。是是!是关于抗战烈士遗骨的后续报道,还是小于记者采编的。上次日报卖的一空,不得不加印五万份,这次我们未雨绸缪,多印十万份。”
果然如朱总所料,第二天,《夷陵日报》在各大报亭销售得异常火爆。夷陵电台和夷陵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这篇文稿做了重点推荐。一时间,夷陵市区,街头巷尾都在传阅、讨论这篇文稿。
编辑部里,两部外线电话,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未断,我一直接听到傍晚。
正如朱总预计的那样,对这篇报道,读者的反响异常热烈,纷纷致电要求继续采写深入报道,有些热心读者还进一步提供了有价值的采访线索。有些细心读者,则对纪实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如:这支部队如何在鬼子的重围中生存下去的?这支由苦力民夫组成的队伍,如何成为敌后劲旅的?那架被击伤的日本飞机命运如何?有的则关心,傅正范和秦婉媛,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我无法回答,只得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因为这些,也是我最希望知道的。
而这一切的答案,就在那神秘的老者身上。
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我都充满希望地拿起听筒,期待着那个沧桑的声音出现。
但一次次充满希望,却一次次落空。
连续两天,我等待的那个电话,迟迟未来。
bsp; “老人家?”朱总狐疑地看着我,“他是谁?我能见见他吗?”
“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我如实回答道,“这位老者是《夷陵日报》的一位读者,看了那篇报道后,就主动打电话到报社,约了我在外见面,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一手材料。这篇报道,就是根据老人家提供的材料写的。”
“那么,老人家提供的材料,我能看看吗?”朱总问道。对新闻线索的高度敏感,是每一个记者的本能。
“我答应过老人家,”我面露难色,“材料只能我一个人看,绝不泄露给第三人。”
老张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架,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不阴不阳地冲着朱总来了一句:“老朱,你我都老了,还是后生可畏呀!”
“朱总,张总!”老张那种小人般的暧昧态度激怒了我,“我以记者的职业道德和共产党员的党性保证,这篇纪实是完全依据史料而作,我只是将那些干巴巴的史料生动还原,绝对没有杜撰的成分。”
“坐下坐下!”朱总笑了笑,“我当然相信自己的同志。看得出来,和上篇报道一样,字里行间,你都充满了激情。我做过多年记者,如果不是被真实的事件感动着,笔下流淌不出这么精彩充实的文字。这样,老张,你留出两个版面,全文刊登这篇纪实。”
“朱总,这恐怕不合适吧?”显然老张没料想到结局是这样,连忙说道,“于记者这篇文稿太长了,两个版面可能都登载不下。”
“那就增加版面。”朱总干脆地说道,“对优质文稿,我们就不要局限于条条框框,只要符合主旋律,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我这里一律开绿灯。”
“那好,我再去审稿,争取后天见报。”老张无可奈何地说。
“不用了!文稿我看过了,小于写得很用心,除了个别字句需要润色外,基本不需要做什么修改。”朱总拿起红笔,在文稿上画了几个圈,改了几个字,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交给老张,“你直接交给总编室排版。”
老张很不情愿地接过文稿,和我一起走去总编室。快出门的时候,我听见朱总在里面高声打电话:“周厂长吗?今天《夷陵日报》有十二版,对!多了增刊,你加印十万份。是是!是关于抗战烈士遗骨的后续报道,还是小于记者采编的。上次日报卖的一空,不得不加印五万份,这次我们未雨绸缪,多印十万份。”
果然如朱总所料,第二天,《夷陵日报》在各大报亭销售得异常火爆。夷陵电台和夷陵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这篇文稿做了重点推荐。一时间,夷陵市区,街头巷尾都在传阅、讨论这篇文稿。
编辑部里,两部外线电话,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从早上开始,就一直未断,我一直接听到傍晚。
正如朱总预计的那样,对这篇报道,读者的反响异常热烈,纷纷致电要求继续采写深入报道,有些热心读者还进一步提供了有价值的采访线索。有些细心读者,则对纪实内容提出了一些疑问,如:这支部队如何在鬼子的重围中生存下去的?这支由苦力民夫组成的队伍,如何成为敌后劲旅的?那架被击伤的日本飞机命运如何?有的则关心,傅正范和秦婉媛,会不会有圆满的结局?
我无法回答,只得卖个关子——且听下回分解,因为这些,也是我最希望知道的。
而这一切的答案,就在那神秘的老者身上。
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我都充满希望地拿起听筒,期待着那个沧桑的声音出现。
但一次次充满希望,却一次次落空。
连续两天,我等待的那个电话,迟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