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la.org,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其主要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都各不相同。父母在和孩子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体察孩子的真实心理,才能句句扣准孩子的心弦,说到孩子的心里去。父母要特别注意巧施话术,引导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虚荣心理和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予以化解,则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1.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很多父母的话不但不能满足,反而会违背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令孩子难以接受。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如下8大心理需求:
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要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促使其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其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常规: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应有的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孩子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鼓励: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而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自我尊重感及成就感。
责任:孩子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认同的楷模:孩子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进行言教,而且要注意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
尊重:家庭民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做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父母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就要清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的心理需要,学会在交谈中照顾和满足孩子的这些基本心理需求。
2.仔细揣摩孩子的真实心理
5岁的小冲第一次跟妈妈去幼儿园,看到墙上贴着许多小朋友的画,大声嚷道:“谁画的画?丑死了!”妈妈很尴尬,责备儿子不应该这样说。
但一旁的老师却懂得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笑着说:“在这里不要求小朋友画得多么好,你喜欢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
小冲露出满意的笑容,因为老师解答了潜藏在他心底的担忧:“一个不会画画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怎么办?”
接着,他看到地上摔坏的玩具车,又捡起来煞有介事地追问道:“谁摔坏的?”妈妈说:“关你什么事?你又不认识这儿的人!”
这时还是老师懂得男孩的心理,说:“玩具本来就是给大家玩的,有时玩坏了,没关系的。”
小冲探询的问题获得了答案,十分满意,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亲热地拉起老师的手。幼儿园的第一天,顺利开始了。
有时,孩子的话语并未表现他的真实心理,这就需要父母费一番揣摩“功夫”。不要老以为“小孩家懂什么”,孩子的心理感受有时是很复杂的,需要父母仔细揣摩和用心理解。
暑假即将结束,陆京伤心地哭了,因为他形影不离的表姐何乐就要和他分别了。妈妈对陆京说:“你都整整12岁了,怎么还动不动掉眼泪,像个小女孩?”
陆京狠狠瞪了妈妈一眼,奔向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弄得母子俩一整天都不开心。
这个例子告诉家长:即使在大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上,也必须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感受。陆京的妈妈如果明白:儿子当时内心需要的是别人的同情而不是教训,说些表示理解的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何乐走了,你会感到寂寞的。”“相处长了,突然分开,有一阵子是会不习惯的。”这样的回答一定会使儿子感到亲切和欣慰,因为妈妈的话对他的痛苦起到了安抚的作用,而说教和训斥则刚好相反。
很多父母不是没有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亲子间有效交流的基础是理解和同情。
10岁的郭品气恼地回到家里:由于天公不作美,他与爸爸外出野炊的计划泡汤了。碰巧,他的母亲不久前咨询了家教专家,她知道:儿子没能出去野餐,非常失望,想要家长分担他的不愉快,理解他的心理感受。于是她说:“看起来你很懊恼。”儿子说:“是的。”母亲说:“你一直盼着这次野炊?”儿子说:“可不是吗!”母亲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偏偏老天不作美。”儿子说:“是的,真不走运。”
沉默了一阵,郭品劝慰自己说:“没关系,反正下次还能去的。”他的怨气消散了,整个下午和妈妈都相处得很愉快。
孩子在冲动时往往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论是劝告、安慰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会接受。他只希望别人理解他,了解他在特定时刻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感情体验。如果父母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能摸准孩子真实的心理,搔准孩子的“痒处”,何愁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3.对自卑的孩子说:你一定行!
当孩子兴高采... -->>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其主要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都各不相同。父母在和孩子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体察孩子的真实心理,才能句句扣准孩子的心弦,说到孩子的心里去。父母要特别注意巧施话术,引导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虚荣心理和逆反心理。这些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予以化解,则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1.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
很多父母的话不但不能满足,反而会违背孩子的心理需求,所以令孩子难以接受。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如下8大心理需求:
被爱与价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要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促使其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念。
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其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常规: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应有的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新的学习经验: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孩子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鼓励: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而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自我尊重感及成就感。
责任:孩子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认同的楷模:孩子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进行言教,而且要注意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
尊重:家庭民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做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父母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就要清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基本的心理需要,学会在交谈中照顾和满足孩子的这些基本心理需求。
2.仔细揣摩孩子的真实心理
5岁的小冲第一次跟妈妈去幼儿园,看到墙上贴着许多小朋友的画,大声嚷道:“谁画的画?丑死了!”妈妈很尴尬,责备儿子不应该这样说。
但一旁的老师却懂得他说这话的真实意图,笑着说:“在这里不要求小朋友画得多么好,你喜欢画什么就可以画什么。”
小冲露出满意的笑容,因为老师解答了潜藏在他心底的担忧:“一个不会画画的孩子上了幼儿园怎么办?”
接着,他看到地上摔坏的玩具车,又捡起来煞有介事地追问道:“谁摔坏的?”妈妈说:“关你什么事?你又不认识这儿的人!”
这时还是老师懂得男孩的心理,说:“玩具本来就是给大家玩的,有时玩坏了,没关系的。”
小冲探询的问题获得了答案,十分满意,对妈妈说了声“再见”,就亲热地拉起老师的手。幼儿园的第一天,顺利开始了。
有时,孩子的话语并未表现他的真实心理,这就需要父母费一番揣摩“功夫”。不要老以为“小孩家懂什么”,孩子的心理感受有时是很复杂的,需要父母仔细揣摩和用心理解。
暑假即将结束,陆京伤心地哭了,因为他形影不离的表姐何乐就要和他分别了。妈妈对陆京说:“你都整整12岁了,怎么还动不动掉眼泪,像个小女孩?”
陆京狠狠瞪了妈妈一眼,奔向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弄得母子俩一整天都不开心。
这个例子告诉家长:即使在大人认为不值一提的事情上,也必须认真揣摩孩子的心理感受。陆京的妈妈如果明白:儿子当时内心需要的是别人的同情而不是教训,说些表示理解的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何乐走了,你会感到寂寞的。”“相处长了,突然分开,有一阵子是会不习惯的。”这样的回答一定会使儿子感到亲切和欣慰,因为妈妈的话对他的痛苦起到了安抚的作用,而说教和训斥则刚好相反。
很多父母不是没有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理解。亲子间有效交流的基础是理解和同情。
10岁的郭品气恼地回到家里:由于天公不作美,他与爸爸外出野炊的计划泡汤了。碰巧,他的母亲不久前咨询了家教专家,她知道:儿子没能出去野餐,非常失望,想要家长分担他的不愉快,理解他的心理感受。于是她说:“看起来你很懊恼。”儿子说:“是的。”母亲说:“你一直盼着这次野炊?”儿子说:“可不是吗!”母亲说:“一切都准备好了,偏偏老天不作美。”儿子说:“是的,真不走运。”
沉默了一阵,郭品劝慰自己说:“没关系,反正下次还能去的。”他的怨气消散了,整个下午和妈妈都相处得很愉快。
孩子在冲动时往往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论是劝告、安慰还是严厉的批评,都不会接受。他只希望别人理解他,了解他在特定时刻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感情体验。如果父母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能摸准孩子真实的心理,搔准孩子的“痒处”,何愁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3.对自卑的孩子说:你一定行!
当孩子兴高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