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biqugela.org,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兴高采烈地告诉你他取得了好成绩,要与你分享他的喜悦时,你是耐心地倾听并表扬他,还是依旧把脸一板,呵斥他:“为什么不做得更好?”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伙子辰军来到心理诊疗中心,向心理医生袒露了自己的痛苦,他告诉医生:自己老是觉得干什么事都不如别人,现在无论做什么总是想得特别多,顾虑多,决策难,对自己毫无信心和把握。该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发现这与他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辰军在上中小学时,成绩都还不赖,中上水平,并且保持得比较稳。但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从来没有表扬过他,他听到的永远都是指责。“为什么只进步那么几分?”“为什么比第一名差那么多?”对于他的成绩和其他各项表现,父母总是没有满意的时候,不管他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丝毫温暖的鼓励。辰军说:“我当时多么想得到爸妈的一点表扬或者肯定,但是他们关注的永远只是我的缺点。”久而久之辰军也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浑身是缺点的人了,干什么事都不行。
很显然,辰军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心理医生分析,辰军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对他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一直都在争取获得父母的称赞或者肯定,但父母永远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的要求“水涨船高”,这就让他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担心父母的评价,考虑父母是否高兴。导致他在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丧失了自主和自信,因此总是特别自卑,顾虑重重,陷入痛苦。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为日后埋下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心理症状的根源。辰军的例子就体现了这一点。现在他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想要在根源上干预从而达到好的效果已经很难了。
父母过高的期望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消极表现。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的孩子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丧失实现自我的信心。他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不断增强自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父母引导孩子战胜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和优势,赞美他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在孩子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孩子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那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孩子感到信心不足时,家长应该引导他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自卑的心态,因而家长应当经常大声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一定行!”用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积极的语言暗示中。
4.劝说转化孩子的嫉妒心
有一则古埃及的寓言,流传甚广:
一只小鸟对它的爸爸说:“爸爸,如果我能变成人那该多幸福呀!”
鸟爸爸回答:“孩子,人类没有我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说:“因为他们心里都扎了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们,他们怎么会幸福呢?你没听见他们经常说‘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好了。”
鸟儿子不解:“那是根什么刺啊?”
鸟爸爸回答:“嫉妒!”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研究,人类的嫉妒感可能早在婴儿期就出现了。不足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嫉妒的折磨,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强,有两方面的危害,父母必须找时间心平气和地给孩子分析清楚。
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当孩子的嫉妒对象越多,他的朋友就越少。
小王和小陈是同班同学,成绩在班里也都名列前茅。数学考试前一天晚上,小王打电话问小陈一道题。小陈好不容易才把这道题解出来,她不愿意让小王不劳而获,又怕第二天考这道题小王也答对,成绩分不出高低,于是就将一个错误的思路告诉了小王。
第二天考试的时候果然有这道题。小王做错了,成绩一下子比小陈少了10分。一次小小的考试,竟使她们两人相互嫉恨,一直到毕业,这两个同学还是没有和好。
嫉妒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成长危害极大,这样的例子自古有之。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起投师鬼谷子学习兵法,算是同窗好友了。但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他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后,将孙膑骗到魏国,砍掉了孙膑的双脚,使孙膑终身残废。后来孙膑成为刘威王的军师,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杀死了庞涓。
兴高采烈地告诉你他取得了好成绩,要与你分享他的喜悦时,你是耐心地倾听并表扬他,还是依旧把脸一板,呵斥他:“为什么不做得更好?”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小伙子辰军来到心理诊疗中心,向心理医生袒露了自己的痛苦,他告诉医生:自己老是觉得干什么事都不如别人,现在无论做什么总是想得特别多,顾虑多,决策难,对自己毫无信心和把握。该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发现这与他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辰军在上中小学时,成绩都还不赖,中上水平,并且保持得比较稳。但是父母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从来没有表扬过他,他听到的永远都是指责。“为什么只进步那么几分?”“为什么比第一名差那么多?”对于他的成绩和其他各项表现,父母总是没有满意的时候,不管他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丝毫温暖的鼓励。辰军说:“我当时多么想得到爸妈的一点表扬或者肯定,但是他们关注的永远只是我的缺点。”久而久之辰军也就认为自己是一个浑身是缺点的人了,干什么事都不行。
很显然,辰军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心理医生分析,辰军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对他这种心理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一直都在争取获得父母的称赞或者肯定,但父母永远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的要求“水涨船高”,这就让他养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担心父母的评价,考虑父母是否高兴。导致他在长大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丧失了自主和自信,因此总是特别自卑,顾虑重重,陷入痛苦。
在孩子的成长阶段,父母的支持和鼓励是很重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为日后埋下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心理症状的根源。辰军的例子就体现了这一点。现在他已经是20多岁的小伙子了,想要在根源上干预从而达到好的效果已经很难了。
父母过高的期望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一种不良心理状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消极表现。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切实际地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的孩子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丧失实现自我的信心。他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孩子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失去信心,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当什么爱因斯坦式的划时代的科学家,还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不断增强自信心。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父母引导孩子战胜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和优势,赞美他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心理学家莫顿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在孩子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孩子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那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功。当孩子感到信心不足时,家长应该引导他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自卑的心态,因而家长应当经常大声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一定行!”用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积极的语言暗示中。
4.劝说转化孩子的嫉妒心
有一则古埃及的寓言,流传甚广:
一只小鸟对它的爸爸说:“爸爸,如果我能变成人那该多幸福呀!”
鸟爸爸回答:“孩子,人类没有我们幸福!”
鸟儿子问:“为什么?”
鸟爸爸说:“因为他们心里都扎了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们,他们怎么会幸福呢?你没听见他们经常说‘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就好了。”
鸟儿子不解:“那是根什么刺啊?”
鸟爸爸回答:“嫉妒!”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斯坦贝格研究,人类的嫉妒感可能早在婴儿期就出现了。不足周岁的婴儿看到母亲给其他婴儿哺乳时,会出现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不安反应,甚至哭闹起来。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嫉妒会更频繁地升上心头。至于上学以后,由于和小朋友进行多种“比较”的机会骤然增多,他们可能会遭到更多嫉妒的折磨,只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强,有两方面的危害,父母必须找时间心平气和地给孩子分析清楚。
嫉妒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当一个人嫉妒另一个人的时候,就不会对那个人友善、热情,两个人的关系必然冷淡。嫉妒的对象越多,关系冷淡的对象越多,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极大的妨害。当孩子的嫉妒对象越多,他的朋友就越少。
小王和小陈是同班同学,成绩在班里也都名列前茅。数学考试前一天晚上,小王打电话问小陈一道题。小陈好不容易才把这道题解出来,她不愿意让小王不劳而获,又怕第二天考这道题小王也答对,成绩分不出高低,于是就将一个错误的思路告诉了小王。
第二天考试的时候果然有这道题。小王做错了,成绩一下子比小陈少了10分。一次小小的考试,竟使她们两人相互嫉恨,一直到毕业,这两个同学还是没有和好。
嫉妒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与成长危害极大,这样的例子自古有之。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一起投师鬼谷子学习兵法,算是同窗好友了。但庞涓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他当上了魏惠王的将军后,将孙膑骗到魏国,砍掉了孙膑的双脚,使孙膑终身残废。后来孙膑成为刘威王的军师,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杀死了庞涓。